传承农耕文化 践行劳动教育

□罗永平 马明秀

字数:1542 2023-05-21 版名:理论
  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小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农耕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结合县域实际,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农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传承农耕文化,在劳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从村史馆中接受农耕教育。近年来,千阳县在振兴乡村建设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在一些镇村建设了村史馆,而村史馆中的重头戏就是农耕文化的展示,犁、耙、锨、镰各种农具应有尽有,散发着农耕气息。各中小学就近利用农耕教育资源,带领学生参观村史馆,了解农耕发展的历史和各种农具的作用及使用方法,感受农业劳动的艰辛,培养学生尊农爱农、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从实践活动中掌握劳动技能。知农事、善农活是农耕实践能力的基础教育。各中小学积极拓展劳动教育资源,在校园开辟“开心农场”,或租用附近耕地作为学校劳动实践基地,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农耕实践劳动,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根据节气和种植传统,各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实践活动,向学生传授农业生产知识、技术,引导学生形成了以知促行、以行补知的实践观念,锻炼了学生的农业生产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农业实践活动的兴趣和农业情怀。
  从劳动课程中传承农耕文化。按照国家规定,全县中小学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不少于30分钟的规定,在劳动教育课程外,积极将农耕教育与其他课程结合,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根据各学段学生不同特点,在小学开展“耕读文化动手做”活动,在简单的模仿与想象之中,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小学生认识、理解、热爱农耕文化。在中学进行“农耕文化阅读与思考”活动,让学生熟知农耕文化的传统与渊源,增强中学生的劳动意识。各学校还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主题班会,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先进事迹报告会、劳动成果展示交流、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增强劳动教育吸引力。在农耕教育中,学生知农事、敬自然、勤四体、明道德、善思维,深刻理解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含义。
  从社团活动中培养劳动品质。全县中小学校积极贯彻“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课后服务,广泛开展社团活动。特别是劳动社团,将农耕教育作为社团活动的一部分,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掌握日常生活劳动、农业生产劳动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感悟“为民造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明确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目标,培育学生的向心力和胸怀乡土、报效家国的价值追求。
  从研学实践中感受现代农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农经济耕作模式被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取而代之,许多传统的农耕形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近年来,千阳县政府坚持绿色、循环、有机的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引导草、畜、果循环发展,引进海升、华圣、绿源、飞天等大型现代农业产业集团,采取“农民+农村土地+集团统一管理”的生产经营模式,坚持绿色品牌战略,打造了千阳红苹果、飞天奶粉等一批名优产品。全县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基地研学,参与田间地头劳作,进入生产车间参观现代流水线作业,切身感受传统农耕与现代农业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科技、热爱劳动、发奋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立志建设美好家乡的情怀。
  千阳县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农耕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具有千阳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已初步建成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体系,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协同推动的劳动教育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