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守儿童试卷定制评语”彰显教育温度

□杨朝清

字数:1037 2023-05-17 版名:声音
  近日,湖南邵阳市新邵县一所乡村小学一位老师在批改期中试卷时,为每一个孩子定制了暖心评语。据刘老师说,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于是想用这种方法鼓励他们。
  批改试卷的时候明明可以不写评语,为何这位老师要多此一举?不论是肯定赞赏,还是鼓舞激励,抑或批评鞭策,差异化、个性化地“为留守儿童定制试卷评语”,饱含了一位乡村教师对孩子们的关爱与呵护。与冷冰冰的分数相比,用心用情的“定制评语”更能传递出教育的温度。
  伴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一些孩子留守在老家,在异乡打拼的父母长时间、经常性“失陪”,将教化子女的部分责任转嫁给祖辈。虽然在家庭结构小型化和“儿童中心主义”的背景下,祖辈并不缺乏对孙辈的疼爱,但“隔代寄养”却难以跨越代际差异的鸿沟,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养轻教、施教不当等硬伤,由此带来留守儿童存在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康难以保障、道德教育问题突出、个性发展深受束缚、亲子关系淡漠疏远等负面效应。
  家庭教育作为社会化路径的起点,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尽管置身互联网时代,留守儿童和父母可以通过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等手段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进行沟通,但这种蜻蜓点水式的互动方式却难以走进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一些父母只知道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却并不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难以走进他们的内心。从这个角度上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上的缺失,迫切需要学校教育来进行“补血”。
  在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为留守儿童定制试卷评语”不仅饱含着一位乡村教师对教书育人的认同与感情,也闪烁着教育评价改革的光芒。不唯成绩,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哪怕是获得高分的学生,也有需要调适和改变的地方;即使是分数低一些的学生,其阶段性进步也可圈可点……一位好老师,显然懂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从“定制评语”中得到精神滋养。
  近年来,少数教师与众不同的评语引发关注;漂亮的书法、诗意的表达只是“面子”,评语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才是“里子”。在教育作为社会流动渠道的功能得到越来越多价值认同的今天,人们对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的“好老师”有了更强烈、更迫切的渴求。“为留守儿童定制试卷评语”表面上看只是一时的“突发奇想”,实际上却是对不同学生的“精准画像”,显然离不开这位乡村教师平日里对留守儿童的付出与积累。
  在广袤的乡土大地,许多乡村教师用自己的价值坚守助力孩子们成长成才;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社会的壁垒,让更多乡村老师被看见、被关注。“为留守儿童定制试卷评语”作为一种育人创新,拨亮了孩子们的希望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