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观鱼
□彭广军
字数:1359
2023-05-17
版名:文苑
万里长江到了南京又有了新名儿——“扬子江”,据说是因为这儿曾有过扬子津渡口而得名。渡口早无踪影,典故也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一般都把“扬子江”当成是对这段长江的昵称。
发源于唐古拉山冰川的长江,一路奔腾,到此变得江阔水深、风大浪急,然后浩浩荡荡去往大海,似乎在完成一个神秘的轮回。在轮回中自然有许多说不完的故事,只是无人可以穷尽。
城拥江而兴,人滨江而居,对长江已经变得习以为常,成了理所当然,不说感恩,甚至都没有时间好好地去看一眼这位无言的“母亲”。
众多桥梁隧道拉近江南江北距离,可喜的是,现在长江也变得越来越亮丽,尽管它本就天生丽质,压根儿不需要别人刻意去做什么,不过度攫取就好。
有人说在某段江边开辟了新的“冬泳基地”,我跟泳友小张决定去看看,如果有机会在长江冬泳,想想都十分惬意。于是在周末,我们骑着电动车一路找去,途经一座桥,桥下是秦淮河的入江口。经过水闸调节,水流显得平缓而清澈。驻足看了看,“冬泳基地”并不在这儿,但却看见了令人惊奇的一幕。水中游鱼静静地排着队,头朝来水方向,间或摆动一下尾鳍,似乎在等待。跟泳友自说自话琢磨了半天,揣测可能是河水入江跟来了许多微生物,正好成了江鱼的食物。
大概是这么个理儿吧。于是一步三回头着继续去寻找“基地”。
骑行滨江步道,路旁繁花满眼,蜜蜂搅动的花香袭人,远远近近的人文景观依次闪过。这就是所谓“黄金岸线”了。
有朝一日“南京外滩”建成,此段必定是外滩之核心,或可与上海外滩媲美,甚至更富有人文气息。
在期待中一抬头,竟然来到了大桥下面。
没错,就是举世闻名的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意义之重大,几乎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代称,当年周总理给外宾介绍中国人民自立自强不屈不挠精神时,曾举了两个例子,其一就是南京长江大桥,另一个则是大名鼎鼎的红旗渠。
南京人大都有着深厚的大桥情结,大桥附近的老居民说起修建大桥的往事,点点滴滴如数家珍,对大桥这个自豪的邻居充满感情。那么,桥梁隧道不断增多,大桥在南京人心里的地位会有所削弱吗?答案是否定的。
不知不觉间,大桥下多了座亲水玻璃栈桥,一脉弯弯的彩虹,小鸟依人般偎依着大桥,大桥似乎成了它当然的母体。
其实,当初说有这么个项目时许多人并不看好,因为老城区的规划已经没有多少发挥余地,玻璃栈桥建设只能是因地制宜,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建设者动了不少脑筋,横空出世后立刻惊艳了许多人,因为年纪相差了将近一个甲子的两个建筑,和谐融洽,丝毫没有违和感。
玻璃栈桥甫一建成就成了“网红桥”,游客摩肩接踵。好在我们来到的这会儿人却不多。行走上玻璃桥面,但见脚下江水悠悠,初升的阳光斜斜地照过来,粼粼波光跳跃,给人一种神奇的虚幻感,一时间竟有点儿恍惚,不知身在何处。
鱼,好多鱼!有人惊呼。
真的,透着薄薄金光的水面下,鱼群聚集,悠然而从容,黑色脊背呈流线状,优雅地静浮在清波里。从十几米高的桥面看去,感觉竟然有一尺多长,这是大鱼了,且数量众多……面对此情此景,我立刻词穷了,想来想去皆词不达意。或者“鱼翔浅底”堪可形容鱼儿们此时的状态,但却难以描述它们如天际流云、似云端飞鸟的神韵。
从没想到能在长江中看到如此众多、如此旁若无人、如此自由自在的鱼儿,它们才是生活在长江里的原住民。没准儿,此时此刻它们正在仰头观望大惊小怪的游人呢。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耶?相互成风景,相看两不厌。
发源于唐古拉山冰川的长江,一路奔腾,到此变得江阔水深、风大浪急,然后浩浩荡荡去往大海,似乎在完成一个神秘的轮回。在轮回中自然有许多说不完的故事,只是无人可以穷尽。
城拥江而兴,人滨江而居,对长江已经变得习以为常,成了理所当然,不说感恩,甚至都没有时间好好地去看一眼这位无言的“母亲”。
众多桥梁隧道拉近江南江北距离,可喜的是,现在长江也变得越来越亮丽,尽管它本就天生丽质,压根儿不需要别人刻意去做什么,不过度攫取就好。
有人说在某段江边开辟了新的“冬泳基地”,我跟泳友小张决定去看看,如果有机会在长江冬泳,想想都十分惬意。于是在周末,我们骑着电动车一路找去,途经一座桥,桥下是秦淮河的入江口。经过水闸调节,水流显得平缓而清澈。驻足看了看,“冬泳基地”并不在这儿,但却看见了令人惊奇的一幕。水中游鱼静静地排着队,头朝来水方向,间或摆动一下尾鳍,似乎在等待。跟泳友自说自话琢磨了半天,揣测可能是河水入江跟来了许多微生物,正好成了江鱼的食物。
大概是这么个理儿吧。于是一步三回头着继续去寻找“基地”。
骑行滨江步道,路旁繁花满眼,蜜蜂搅动的花香袭人,远远近近的人文景观依次闪过。这就是所谓“黄金岸线”了。
有朝一日“南京外滩”建成,此段必定是外滩之核心,或可与上海外滩媲美,甚至更富有人文气息。
在期待中一抬头,竟然来到了大桥下面。
没错,就是举世闻名的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意义之重大,几乎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代称,当年周总理给外宾介绍中国人民自立自强不屈不挠精神时,曾举了两个例子,其一就是南京长江大桥,另一个则是大名鼎鼎的红旗渠。
南京人大都有着深厚的大桥情结,大桥附近的老居民说起修建大桥的往事,点点滴滴如数家珍,对大桥这个自豪的邻居充满感情。那么,桥梁隧道不断增多,大桥在南京人心里的地位会有所削弱吗?答案是否定的。
不知不觉间,大桥下多了座亲水玻璃栈桥,一脉弯弯的彩虹,小鸟依人般偎依着大桥,大桥似乎成了它当然的母体。
其实,当初说有这么个项目时许多人并不看好,因为老城区的规划已经没有多少发挥余地,玻璃栈桥建设只能是因地制宜,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建设者动了不少脑筋,横空出世后立刻惊艳了许多人,因为年纪相差了将近一个甲子的两个建筑,和谐融洽,丝毫没有违和感。
玻璃栈桥甫一建成就成了“网红桥”,游客摩肩接踵。好在我们来到的这会儿人却不多。行走上玻璃桥面,但见脚下江水悠悠,初升的阳光斜斜地照过来,粼粼波光跳跃,给人一种神奇的虚幻感,一时间竟有点儿恍惚,不知身在何处。
鱼,好多鱼!有人惊呼。
真的,透着薄薄金光的水面下,鱼群聚集,悠然而从容,黑色脊背呈流线状,优雅地静浮在清波里。从十几米高的桥面看去,感觉竟然有一尺多长,这是大鱼了,且数量众多……面对此情此景,我立刻词穷了,想来想去皆词不达意。或者“鱼翔浅底”堪可形容鱼儿们此时的状态,但却难以描述它们如天际流云、似云端飞鸟的神韵。
从没想到能在长江中看到如此众多、如此旁若无人、如此自由自在的鱼儿,它们才是生活在长江里的原住民。没准儿,此时此刻它们正在仰头观望大惊小怪的游人呢。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耶?相互成风景,相看两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