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安陶演绎山水气象

□影 子

字数:1939 2023-05-17 版名:文化

  “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窑烧陶罐罐”,安昌民谣里的“陶罐罐”即荣昌安陶。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荣昌安陶,因出产在安富镇,被称为“安陶”,有着“红如枣、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的美誉。安陶兴起于汉代,兴盛于唐宋,在明清时期闻名于世,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上个世纪70年代,荣昌安陶还曾被选为国礼,赠送给世界各国政要。今天,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重庆荣昌区重要的文化品牌。
  “安富场,五里长,瓷窑里,烧酒坊,泥精壶壶排成行,烧酒滴滴巷子香……”这句流传了几百年的民谣,生动描绘了荣昌陶器生产的盛况,也暗藏着安陶小镇的前世今生。安陶小镇广场上,巨大的陶罐造型大门、烧制陶器的阶梯龙窑、沿路陶罐造型的路灯,处处都让人联想到陶器与小镇的密不可分。梁洪萍的“荣昌安陶”工作室就开在荣昌安陶博物馆对面,店门两侧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陶器。进入店内更让人眼前一亮,正中央是一个高两米多的巨大陶罐,周围的多宝格与博古架上,琳琅满目的陶艺产品,无一不精美。小巧玲珑的各色陶器,古拙素雅,清晰灵动,让人爱不释手。缸钵盘盏等陶制艺术品,造型优美典雅,色彩绚丽光洁,彰显着荣昌陶精美的古老技艺;壶罐坛碗等家用陶器,装饰古朴大方,美观适用却又展现着独具的烧陶风采。荣昌安陶让人心静陶然,真是造型美、雕刻美、釉色美、烧制美,处处皆美!
  梁洪萍文静秀雅,衣着大方,容貌可人,正在和父亲梁先才(荣昌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起研究工艺,看到访客进门,她热情地介绍起荣昌陶艺来。在梁洪萍看来,最能代表荣昌安陶的,那一定是他们的“泡菜坛”。喜食酸辣的西南地区,家家户户都有这件相同的宝贝,这个看似朴实无华的食物容器,却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记忆纽带。“我们的荣昌安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其中又以烧制泡菜坛子最为有名。”梁洪萍使劲搓了搓手上粘着的陶土,戏称说粘在手上就舍不得落下来,对出产在本地的陶土,她颇为自豪,之所以荣昌陶器和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合称中国“四大名陶”,也正是因为安富丰富的陶土资源,仅鸦屿山脉一线,就有一条长约20余公里、宽2.5—4.5公里的优质陶土矿带,总储量达亿吨。由这种质地细腻的红、白矿泥炼制而成的荣昌安陶,胎薄质坚,可塑性强,烧失率低,因而享有“泥精”的美誉,做成的陶器就是他们口中的“泥精货”。梁洪萍说,在久远的历史中,最初陶器的发明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古时巴人善于酿酒、腌制,荣昌的泡菜坛既美观耐看又优质实用,泡出来的菜不生花、不串味、不变味,口感清脆,所以这门技艺才能历经悠悠岁月,依然保留至今。
  泡菜坛看似寻常,但其制作技艺却并不简单。一个烧制精美的泡菜坛,要经过选泥、醒泥、揉泥、制坯、晾晒、修坯、刻花、上釉、打磨、装窑、烧制、出窑等二十余道工序才能完成,可以说最能代表荣昌安陶的制作技艺高度。在梁洪萍的工作室里,除了能观赏到精品陶器,还能现场观摩工匠们拉坯、粘接、雕刻花,在陶器行业流行机械化批量生产的今天,这样的场景着实少见。梁洪萍有她自己的想法,作为非遗传承人,无论时代怎样改变,她都愿意坚持守护好荣昌安陶的“魂”,用传统的技法做好每一件产品。
  在安陶小镇的大门上,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题有这样的对联:“一炉窑火印千秋,双色泥陶福万代。”创意地运用红、白两色泥产生的装饰效果,是荣昌安陶的刻花装饰特有的一种风格。梁洪萍就是在这方面大做文章,红泥和白泥半成品坯上采用相反的泥料化妆土,刻画图案,形式多为二方连续纹样,有折带纹、水波纹、回纹等几何纹,还有龙纹、凤纹、缠枝纹等抽象图案或装饰性图案,纹样多吸取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象,富有装饰趣味,呈现出的特征是图案多样、流畅、饱满,且含有吉祥、丰收、喜庆之意,与当地民风民俗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动物、花草等相关。他们设计的仿唐卷草纹图案,就是根据当地民间图案不断美化与提升,让图案与陶器完美融合,达到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达,最为当地民众认可。
  梁洪萍手下诞生的陶艺作品,宛若一个陶艺王国,成竹在胸的拉坯神韵,鬼斧神工的雕刻运笔,斑斓变幻的神奇釉色,丰富多彩的曼妙器皿,处处令人心动。在荣昌安陶里,最具特色的是绞泥工艺制作的器物。在梁洪萍桌上,就摆着几件刚完成的绞泥作品,器物上红与白优美地融合在一起,有着行云流水的自然纹理,十分耐人寻味。梁洪萍说,绞泥工艺,就是将白泥适量地融入红泥中,混合后再手工拉坯成型。这种器物烧成后不但图案自然天成,而且每件都是独一无二,天然去雕饰,轻盈而飘逸,既有挥洒自如的动感,亦有空灵纯净的静谧。
  当陶土千锤百炼成为泥精,当指尖创造出万千器皿,荣昌安陶,这泥与火相生的结晶,这心与手相融的宝器,在妙手飞扬间,演绎山水气象,流淌岁月芬芳,走向四方天下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