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行与思
□曹国露
字数:1718
2023-05-14
版名:知行
在“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路在何方?特别是面对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等多维变量,如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既要发挥好高中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独特优势,又要落实好教材编者意图,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科核心素养。这是备受关注的现实命题。笔者认为,在“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念好“三本经”,助力课程教学改革,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实现新突破。
念好“政策经”,锚定新高考,营造课程育人新氛围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高中语文新旧教材、新旧课标、新旧高考之间的变与不变,在变中求突破,在不变当中谋发展。根据政策动向,适时调整我们的课堂教学,特别是要把新高考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贯穿到日常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新高考考查方式出现的新变化,在日常教学中,更加注重贴近生活、重视育人的特点,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方式上做文章,引导学生不断做好学习主体的分内事,努力实现从“教师教课文”向“学生做任务”的课程改革态势发展。此外,要严格遵循2021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并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新高考对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改革目标,通过吃透政策,游刃有余地把握考情,最大限度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教和考自然衔接,努力打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教考分离的顽疾,通过更新理念,转变方式,不断营造课程育人氛围,切实发挥好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念好“方法经”,研读新课标,创设情境提升思辨力
新课标要求,“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因势利导,在摸清学情的基础上,分别从“个人体验”“学科认识”“社会生活”三个不同维度,积极创设利于学生接受的学习情境。比如,可以利用课本剧表演、图文转换、名家朗诵视频等多种方式,探索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进一步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提升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情境,充分利用文本中的观点去解读人物,分析文章,不断提升思辨能力,尤其是要注重在语言的构建与运用中,逐渐对学生进行思维提升训练。综观近年高考作文对学生的思辨性考查越来越突出,不管是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中提及关于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强调的“由强可变弱,由弱可再变强”的对立统一思想,还是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中关于“本手”“妙手”“俗手”三者关系的表述,无不体现了新高考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也说明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念好“实践经”,活用新教材,构建大单元教学新体系
政策要落地,方法要运用,就要实践。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将“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自然融入”的基本教材编排思路贯穿到学生的点滴学习当中,深刻把握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为线索的双线组织结构,以大单元整体设计为基础,通过文本的主要载体,巧妙设计学习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悄然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和感染,借助教材中选取的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教育的课文,积极弘扬正能量,不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努力塑造好学生的人生“三观”。面对新教材,我们更要大胆取舍,把握好“双线结构”,创新教材体系设计,充分利用好“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等教材栏目,按照课标中对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合理选取学习内容,精准定位学习目标,重视单元目标与学习实践活动的结合,以大单元学习任务为引领,整合教材文本资源,从阅读表达、人文素养、综合实践等多维度、多视角切入,以大单元教学新体系凝聚教学合力,促使语文核心素养全面落地开花。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将写作任务融入到文本学习之中,通过读写活动的高度融合,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搭建学习支架,明确语段的构成要素及其处理手段,并借助这一支架回扣课文,帮助学生实现写作能力的突破提升,培养他们在大单元教学体系中“活”用教材,激发创作灵感。
以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为契机,在“三新”背景下,努力念好政策、方法、实践“三本经”,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变革注入新的活力。
念好“政策经”,锚定新高考,营造课程育人新氛围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高中语文新旧教材、新旧课标、新旧高考之间的变与不变,在变中求突破,在不变当中谋发展。根据政策动向,适时调整我们的课堂教学,特别是要把新高考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贯穿到日常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新高考考查方式出现的新变化,在日常教学中,更加注重贴近生活、重视育人的特点,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方式上做文章,引导学生不断做好学习主体的分内事,努力实现从“教师教课文”向“学生做任务”的课程改革态势发展。此外,要严格遵循2021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并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新高考对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改革目标,通过吃透政策,游刃有余地把握考情,最大限度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教和考自然衔接,努力打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教考分离的顽疾,通过更新理念,转变方式,不断营造课程育人氛围,切实发挥好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念好“方法经”,研读新课标,创设情境提升思辨力
新课标要求,“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因势利导,在摸清学情的基础上,分别从“个人体验”“学科认识”“社会生活”三个不同维度,积极创设利于学生接受的学习情境。比如,可以利用课本剧表演、图文转换、名家朗诵视频等多种方式,探索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进一步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提升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情境,充分利用文本中的观点去解读人物,分析文章,不断提升思辨能力,尤其是要注重在语言的构建与运用中,逐渐对学生进行思维提升训练。综观近年高考作文对学生的思辨性考查越来越突出,不管是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中提及关于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强调的“由强可变弱,由弱可再变强”的对立统一思想,还是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中关于“本手”“妙手”“俗手”三者关系的表述,无不体现了新高考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也说明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念好“实践经”,活用新教材,构建大单元教学新体系
政策要落地,方法要运用,就要实践。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将“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自然融入”的基本教材编排思路贯穿到学生的点滴学习当中,深刻把握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为线索的双线组织结构,以大单元整体设计为基础,通过文本的主要载体,巧妙设计学习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悄然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和感染,借助教材中选取的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教育的课文,积极弘扬正能量,不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努力塑造好学生的人生“三观”。面对新教材,我们更要大胆取舍,把握好“双线结构”,创新教材体系设计,充分利用好“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等教材栏目,按照课标中对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合理选取学习内容,精准定位学习目标,重视单元目标与学习实践活动的结合,以大单元学习任务为引领,整合教材文本资源,从阅读表达、人文素养、综合实践等多维度、多视角切入,以大单元教学新体系凝聚教学合力,促使语文核心素养全面落地开花。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将写作任务融入到文本学习之中,通过读写活动的高度融合,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搭建学习支架,明确语段的构成要素及其处理手段,并借助这一支架回扣课文,帮助学生实现写作能力的突破提升,培养他们在大单元教学体系中“活”用教材,激发创作灵感。
以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为契机,在“三新”背景下,努力念好政策、方法、实践“三本经”,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变革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