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团重校”背景下中学团建的思考

□张 宏

字数:2390 2023-05-14 版名:理论
  跟随共青团陕西省委到榆林、商洛调研中学团建工作,触动不小,收获很大。看过听过,而后思考。我思考的逻辑是我们当下团工作的制约点,或者说阻力点在哪里,就意味着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发力点该在哪里。
  中学团建的“现实荒芜”,需要“强基固本”。
  中学团建较之大学与小学两头,因为升学压力的捆绑,被弱化、淡化、边缘化,学校、家长、学生在窄化、矮化、异化其教育本质的同时,牺牲了太多东西,比如人的全面发展、完整成长,比如人的价值引领、思想建设、品德培育,而这些恰恰是团工作的内容与价值。团工作被严重弱化、虚化、空壳化,根本上是当下学校实际教育观、育人观偏离教育本质后的客观后果。头疼不见得治头。所以,解决团工作的根本在于联合教育部门,形成扭转教育观的趋势转向。
  团工作与教育工作的目标目的是高度一致的,是殊途同归的,都是指向立德树人。这一点,学校党政领导和团务工作者都要有高度一致的共识。党政领导莫要觉得团工作于学校教育教学,只是锦上添花,或是可有可无,团工作实际上是人的思想建设、价值引领、种植信仰的根本性工作,是育人的天然构成,甚至是根本所在,因为它直接关乎我们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团务工作者莫要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另起炉灶,自说自话,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谋划部署团工作,让团工作实实在在服务于教育教学,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教育教学。不同的是我们要用团工作的特有方式、特有路径、特有话语,彰显团工作的专业色彩。
  对于中学团建而言,结合上面所思,所谓“强基固本”,当下主要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强校长之本”,二是“固团务之基”。
  先说“强校长之本”。校长的高度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办学高度。“全团抓学校”的工作逻辑,不是首先抓团委书记,而是全团抓校长。抓出一批真正高站位、讲政治、懂教育的校长来。有了这样的几个、多个、一批校长,中学团建的当下面貌就会逐步扭转。所以,中学共青团改革方案要有校长的培养方案、具体措施、真招实招。凡团工作要求,要要求到校长层面;凡团工作会议,创造条件,校长都要参加;凡团干部培训,创造条件,要先开设校长班次。当然,要抓得住校长之本,从现有体制机制需要不断促进团教协作、团教融合、团教一体。
  再说“固团务之基”。我们说中学团建“现实荒芜”,其实往往会遇到一种假象的遮蔽。那就是学校会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来遮掩“基础团建的真实面貌”,任何事情基础不劳地动山摇。这不是说不要开展活动,开展活动就不是团工作,而是说无论名校强校,还是普通、薄弱学校,都要把首要精力放在团的基础建设上,打牢基础的团学工作,不仅利在长远,也必定能够迎来团的全盘工作的欣欣向荣。所以,团的基础建设,基础团务的开展,是否常态化、规范化,恰恰是当下中学团建的首要督察。具体来讲,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团委建制。条件允许,岗位专设,部门独立。尽量不与德育主任或政教主任同时兼任,如要兼任,团委书记可兼德育处副主任,以便于与德育协同,同向发力。除了保证团委部门的独立运作、团委书记的政治地位,还应选配好团委班子,具体架构。
  二是支部建设。全团抓学校,学校抓支部。支部强则团学强。支部建设抓什么?一抓支委,二抓阵地。也就是看一个班有没有会抓思想引领的好支书,好的团干队伍。这个问题上可以从班团一体化切入解决,即最优秀的学生应该在班团干部上交叉任职,或者说班团一体化在学校班级的基础单位里,就应该是“一套学生,两种架构”。即新时期的学生干部,既要懂班务,更要懂团务。至于阵地建设,一是要开好高质量的主题团(队)会,二是要用好新媒体手段,开辟更多的团学路径与团学内容。
  三是基础团务。核心就是“三会两制一课”。“三会两制一课”,无疑是学校基础团建好坏优劣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学校当下现状,“三会两制一课”,已经成为概念化存在,有说法,没做法。“三会两制一课”,应是当下抓学校基础团建的第一抓手,第一着力点。从制度设计上保证“三会两制一课”的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从智力支持、师资力量、产品(团学)研发上给予学校团校建设、团课开展最强有力的支持。在全省先行先试,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建起建好建强一批“团改团建示范校”,同时,着力评选一批“精品团课”,基于精品团课,培训培养一批会讲团课的“团学能手”,在现有少先队教学能手评选的试行基础上,打通中学团委书记上团课,争当“团学能手”的成长通道。
  四是团员发展。团员发展首要是把好源头,纯正入团动机与入团初心。严控数量,提高门槛,让团组织成为学生真正向往羡慕的优秀团体,卓越所在。其次,就是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即团员先进性教育、政治性教育。解决好“团青不分”问题,让团员看得见、找得着,最重要是“不一样”。这个不一样,不是搞特权,成另类,而是全面优秀,时时先锋,处处模范。做好这一点,就需要做好团员教育的“全程教育”,即“团前教育”“团中教育”“推优入党”或“培优向党”。
  团前教育包括三点:积极分子的确立标准、积极分子后的教育、规范的入团仪式。入团首先是个人向上意愿的自主体现,但不是谁有意愿,组织就要接受谁,而要筛选考验,比如借鉴一些省份“积分入团”的做法,制订切实可行的积分细则,全面考察学生,确立积极分子。积极分子后的教育,除了常态的继续考察,还要特别做好“团情团史”的团前团课教育。
  团中教育的问题要基于团委工作层面考虑。团委对于正式团员的教育管理,要从参与各种活动的思路跳转到首先做好团员意识的继续教育、深入教育。做好团员的思想政治学习制度设计与安排,做好团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切实设计与学习。与此同时,做好初中团员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的适度介入和高中团员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深度介入,为高中生以大情怀、大担当视野格局进入大学生活做好前期铺垫。
  至于团后教育,就学校团建而言,如果学生年龄及其他条件都还不能入党,可探索先择优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做好党前教育,为大学入党做好优选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