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特殊儿童转变引发的思考
□白玉凤
字数:1889
2023-05-07
版名:知行
琰,是异地落户农民工的女儿,12岁。2023年春季开学后的7个星期中,时断时续,因病无法正常上学。
我随同班主任去家访,了解了琰的情况。我们先做通了琰奶奶的思想工作,让琰回到学校。一天,我把琰叫到办公室,打开一个小盒子,里面是卫生巾、红糖和一套内衣,我说:“以后,你如果来例假了,不用躺在家里,来我这里,可以用热水暖脚,喝红糖水,会舒服很多。这套内衣送给你……”琰扑进我怀里,抽噎得全身颤抖……
之后,每个周一,我会带甜甜圈、蛋挞、酸奶、巧克力等和她一起分享,一起循序渐进地探讨很多话题。每每看到琰狼吞虎咽地咀嚼,给我分享着她对一些人、事、物的看法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她的心门在一点点打开。
每个周三下午,我都会约琰的奶奶和大妈,指导她们如何携手陪伴琰走过这段特殊的时光。
班主任也安排两位女同学帮助她补习功课,一起上下学。琰的学习成绩也慢慢向好,课间时常可以看见她和同学们凑在一起聊小秘密,灿烂一笑露出一对洁白的小虎牙。
马上面临小学毕业,我一直在思考:未来如何让琰获得持续支持,不良情绪不再反复?
……
这个案例引发了我的思考:当下,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重要难题之一。如何立足客观现状,优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呢?
首先,教师要树立责任担当意识。不把问题推给家长或者其他责任方,把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作为教师的使命与责任担当,当作践行高尚师德的行为,接受学生和学生问题,是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过的第一道坎儿。
其次,关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前提。关爱问题学生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工作,往往体现着一个教师的水平。关爱特殊学生要从改善与他们最近的人际关系开始,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这些亲近的人可以唤醒他们自身的能量。
第三,深入家访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老师通过家访,可以更好地与学生、家长交流,从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家庭教育现状以及学生在家的表现等。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教师要有包容心,主动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做特殊学生的朋友,甚至是知己。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共情的起点,往往决定着老师对学生问题的科学辨识力,可以剖开现象探究到问题的真相和本质。
第五,指导帮助特殊学生与同学、亲友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是助力特殊儿童持续向好的保障。同龄人之间最容易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是得到共情最便捷的途径,也是唤醒学生内心的有效途径。
第六,掌握小学生心理学常识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比如,12岁儿童是一个依赖感与自觉性共存、成年感与孩子气同在、开放式与封闭型心理纠结的年龄段,生理变化带来无法言说的烦恼。掌握这些心理学常识可以为解决六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科学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第七,有针对性地实施家长培训,指导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孩子,注重提升自我素质,纠正错误教育行为。家庭教育是根的浇灌与培育,学校教育是阳光雨露,家庭教育抵达不到的地方,学校教育根本无法替代。
第八,齐抓共管,合力攻坚。单纯靠任课教师的力量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势单力薄,学校要建立专项管理机制,合力攻坚克难。比如,学校在尊重儿童隐私,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建立班级“特殊需要儿童”数据库,详实录入相关信息。由学校领导分管包抓,行政助力推进,通过教师专题培训,指导其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策略;通过邀请专家进行不同年龄段儿童家庭教育专题培训,指导家长重新认识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特征,为家庭教育支招;与此同时,组织毕业班男生、女生专题培训,指导他们认识生长发育规律、认识自我,为自身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家校携手、师生同修、多措并举、合力应对,为取得良好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打破学校壁垒,共享特殊学生信息,形成持续优化机制。大部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是六三学制,小学与初中不同校,一旦这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进入初中,这种持续向好的态势因为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很有可能反复,甚至为初、高中阶段学生抑郁倾向埋下伏笔。为此,可以根据学生选择的初中学校进行对接,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将特殊儿童信息资料分享给下一个学段学校的专职人员,学校继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形成良性接力。
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隐蔽、整体程度不深,不像初、高中那样明显,能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如果这些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全然陌生的初、高中,新的问题与日俱增,很有可能成为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个时候再处理难度可能更大。与其在下游防洪救灾,不如在上游拦洪筑坝。高度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初、高中的学段建立有效连接是在心理教师不足情况下,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向好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随同班主任去家访,了解了琰的情况。我们先做通了琰奶奶的思想工作,让琰回到学校。一天,我把琰叫到办公室,打开一个小盒子,里面是卫生巾、红糖和一套内衣,我说:“以后,你如果来例假了,不用躺在家里,来我这里,可以用热水暖脚,喝红糖水,会舒服很多。这套内衣送给你……”琰扑进我怀里,抽噎得全身颤抖……
之后,每个周一,我会带甜甜圈、蛋挞、酸奶、巧克力等和她一起分享,一起循序渐进地探讨很多话题。每每看到琰狼吞虎咽地咀嚼,给我分享着她对一些人、事、物的看法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她的心门在一点点打开。
每个周三下午,我都会约琰的奶奶和大妈,指导她们如何携手陪伴琰走过这段特殊的时光。
班主任也安排两位女同学帮助她补习功课,一起上下学。琰的学习成绩也慢慢向好,课间时常可以看见她和同学们凑在一起聊小秘密,灿烂一笑露出一对洁白的小虎牙。
马上面临小学毕业,我一直在思考:未来如何让琰获得持续支持,不良情绪不再反复?
……
这个案例引发了我的思考:当下,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重要难题之一。如何立足客观现状,优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呢?
首先,教师要树立责任担当意识。不把问题推给家长或者其他责任方,把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作为教师的使命与责任担当,当作践行高尚师德的行为,接受学生和学生问题,是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过的第一道坎儿。
其次,关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前提。关爱问题学生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工作,往往体现着一个教师的水平。关爱特殊学生要从改善与他们最近的人际关系开始,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这些亲近的人可以唤醒他们自身的能量。
第三,深入家访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老师通过家访,可以更好地与学生、家长交流,从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家庭教育现状以及学生在家的表现等。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教师要有包容心,主动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做特殊学生的朋友,甚至是知己。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共情的起点,往往决定着老师对学生问题的科学辨识力,可以剖开现象探究到问题的真相和本质。
第五,指导帮助特殊学生与同学、亲友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是助力特殊儿童持续向好的保障。同龄人之间最容易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是得到共情最便捷的途径,也是唤醒学生内心的有效途径。
第六,掌握小学生心理学常识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比如,12岁儿童是一个依赖感与自觉性共存、成年感与孩子气同在、开放式与封闭型心理纠结的年龄段,生理变化带来无法言说的烦恼。掌握这些心理学常识可以为解决六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科学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第七,有针对性地实施家长培训,指导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孩子,注重提升自我素质,纠正错误教育行为。家庭教育是根的浇灌与培育,学校教育是阳光雨露,家庭教育抵达不到的地方,学校教育根本无法替代。
第八,齐抓共管,合力攻坚。单纯靠任课教师的力量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势单力薄,学校要建立专项管理机制,合力攻坚克难。比如,学校在尊重儿童隐私,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建立班级“特殊需要儿童”数据库,详实录入相关信息。由学校领导分管包抓,行政助力推进,通过教师专题培训,指导其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策略;通过邀请专家进行不同年龄段儿童家庭教育专题培训,指导家长重新认识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特征,为家庭教育支招;与此同时,组织毕业班男生、女生专题培训,指导他们认识生长发育规律、认识自我,为自身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家校携手、师生同修、多措并举、合力应对,为取得良好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打破学校壁垒,共享特殊学生信息,形成持续优化机制。大部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是六三学制,小学与初中不同校,一旦这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进入初中,这种持续向好的态势因为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很有可能反复,甚至为初、高中阶段学生抑郁倾向埋下伏笔。为此,可以根据学生选择的初中学校进行对接,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将特殊儿童信息资料分享给下一个学段学校的专职人员,学校继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形成良性接力。
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隐蔽、整体程度不深,不像初、高中那样明显,能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如果这些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全然陌生的初、高中,新的问题与日俱增,很有可能成为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个时候再处理难度可能更大。与其在下游防洪救灾,不如在上游拦洪筑坝。高度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初、高中的学段建立有效连接是在心理教师不足情况下,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向好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