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刘 静

字数:1467 2023-05-07 版名:教育理论
  一、细化知识内容提高教学成效
  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核心观点,描绘出一个思维导图形状,再按照主题向外拓展,绘制出多个知识分支,在各个分支上将学习的重点标记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清楚明了地看出知识重点,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在对语文内容进行整合时,也可以将学习目标凸显出来,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情况加以了解,在后续的学习中,改正自身不足,取长补短。比如教师在对《守株待兔》进行教学时,从字面上来看,学生无法理解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思维导图方法。先问学生文章描写的对象是谁,学生会回答农夫,然后,教师再继续提问:发生了什么故事?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明白本文讲的是农夫每天坐在田边大树下等待兔子撞树,希望不劳而获的故事。这是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了之后,学生不但会明白“守株待兔”的意思,还可以警示学生不能不劳而获,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一切。
  二、构建知识层次拓展学习思路
  将思维导图引入语文教学,可以给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层次,让学生把诸多学习内容加以分类,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一来,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各个层次知识的理解。但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身就比较活跃,想象力比较丰富,教师在对思维导图进行描绘时,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区分各个层次,明白图形中的具体构造及其关系,这样的话,学生就可以在学习时把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出新知识,而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则可以对旧知识加以巩固,一举两得。比如教师在对《慈母情深》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在分析课文时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阅读和记忆,在课程结束了之后让学生围绕优美词句写一篇作文,作文中必须包含这些优美词句,从而增强学生对于语句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知识关联塑造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构造出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将课堂上要讲解的知识完善且协调地引入思维导图,因此,教师需要对知识结构进行优化,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绘制思维导图。学生通过对思维导图进行观看,在大脑中产生思维定势,在教师的讲解下,加强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教师在对《四季之美》进行讲解时,就可以问学生,一年四季有很多优美的景色和特征,那么要怎样才可以把四季的景色描绘出来呢,请学生各用一个有代表性的事物来表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当学生在表达之前,需要先阅读课文,对于课文所描写的事物和景象需要特别细心地查找。学生可以通过嫩芽来表示春天万物复苏,可以通过烈日来代表夏天的炎热,可以用黄色的叶子或果实来表示秋天,可以用雪花或光秃秃的树木来表示冬天到来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将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加以拓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为教学过程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如今信息技术如此发达,教师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的帮助来展开思维导图教学,诸如播放视频、图片或音频等,这样不仅可以将思维导图的作用展现出来,还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从动态现象中加深对于语文知识的汲取与内化,最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双重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全面引入了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塑造学生的抽象思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细化知识内容、构建知识层次、加强知识关联等策略,来达到提高教学成效、拓展学习思路、塑造创新思维等教学目的,最终在增强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发展与持续进步。
  (作者单位: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揉谷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