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地位作用
□柳夕浪
字数:2435
2023-05-07
版名:理论
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首先必须明确它的定位,准确把握它的基本性质、功能和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再次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基本性质和功能。把劳动教育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到底意味着什么?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呢?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教育观为指导,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劳动教育地位作用的决定因素
劳动和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地位作用。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性质、功能归根到底是由劳动和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地位作用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社会制度和政治现象,在做政治分析时,特别强调物质生产对政治的制约作用,“把劳动的异化视为人类的异化,把劳动的解放视为人类的解放,把私有财产视为异化劳动的结果,把政治斗争和阶段斗争视为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把现代社会劳动阶级的主体无产阶级的解放视为人类解放的先决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首要的是确立劳动和劳动者应有的尊严和崇高地位,是对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使他们成为劳动者、成为国家的主人,它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育人导向。加强劳动教育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反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
劳动教育地位作用的两个方面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内容。培养亿万有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和更多创新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内容。我国国民教育宗旨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重点不完全相同,表述也不尽相同,但最为基本、具有整合性质的任务是培养普通劳动者和高素质劳动者。说它最为基本,是因为不论从个体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年轻一代劳动素养的培育都是存续的基石。没有素质全面的劳动者,“富不过三代”,家如是,国亦如是。说它具有整合性,是因为它不同于智德美等某方面的精神教育,也不同于促进身心和谐的体育,而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整合在一起,是德智体美“四育”所不能替代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培养劳动者的教育,整个国民教育过程就是使学生从消费、享用为主,走向生产、创造为主,成为普通劳动者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过程。它把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热爱作为重要目标和内容,摆在突出位置上,明确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式。这一基本途径和方式可以概括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手脑并用。这也就是说在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即“体脑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上,劳动教育成为稳定重心所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教育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地位作用,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两个方面的作用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基本目标,它的实现离不开体脑结合、教育与劳动相结合这一基本途径、方式。离开了前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会违背人才培养的基本宗旨;离开了后者,背离了人才培养的基本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落不了地,会沦为误民误国的空谈。第二,其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原本是经济学范畴的理论,有着特定内涵和外延,而非生物学概念、脑科学概念。教育工作者以此为指导,应对劳动过程等做必要的设计加工,使之符合育人意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与体力劳动为主的教育
众所周知,现代科技对社会生产、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如此背景下提出“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有什么意义呢?这是当前我们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地位作用必须回答的又一个突出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对劳动教育的挑战。如同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劳动教育必须“有意识地在劳动实践中努力促进学生现代科技的学习与智慧水平的提升(完成智育的任务)”。在这里我们需要澄清的另一个问题是,现代科技对劳动世界、对人的发展乃至人的整个生活品质的影响是具有双重性质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同时它某些方面的影响作用可能被我们误解了。近来大家谈论最多的是人工智能对劳动世界的影响。完全不依赖人类力量,自动创造出比自身能力更高、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不会到来”。在现代社会,劳动教育的地位作用不会因为现代科技的发明和应用而让位于休闲教育,还因为现代科技不断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改变着人与人的关系,在解放人的体力和脑力的同时,也给劳动世界及劳动教育提出了许多更加严峻的课题和挑战。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创造和应用,但若仅限于此,那也太狭隘了。
现代科技背景下体力劳动的育人价值。从个体发展角度看,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每个人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素质发展状况。网络时代的劳动育人价值在哪里呢?恐怕最为重要的便是针对“终端感知”的不足,让学生经历现实生活中日用不察的食品、制品、产品的形成过程,体会它们创造制作过程的艰辛和来之不易,体会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光荣和乐趣,获得真实的现场感、意义感和成就感,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和能力。其中包括在必要的体力劳动中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播种、浇水、铲地、收割、采摘、做菜等,也许这些会逐步被现代科技、自动化程序或专业化的分工所替代,但因为其不同于在教室内读书,不同于在办公室操作电脑,而拥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从育人角度看,它们并没有过时。这就像吃农家菜、呼吸乡野空气一样,也许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罕,值得每个人珍惜。(据《中国教育学刊》,有删节)
劳动教育地位作用的决定因素
劳动和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地位作用。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性质、功能归根到底是由劳动和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地位作用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社会制度和政治现象,在做政治分析时,特别强调物质生产对政治的制约作用,“把劳动的异化视为人类的异化,把劳动的解放视为人类的解放,把私有财产视为异化劳动的结果,把政治斗争和阶段斗争视为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把现代社会劳动阶级的主体无产阶级的解放视为人类解放的先决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首要的是确立劳动和劳动者应有的尊严和崇高地位,是对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使他们成为劳动者、成为国家的主人,它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育人导向。加强劳动教育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反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
劳动教育地位作用的两个方面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内容。培养亿万有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和更多创新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内容。我国国民教育宗旨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重点不完全相同,表述也不尽相同,但最为基本、具有整合性质的任务是培养普通劳动者和高素质劳动者。说它最为基本,是因为不论从个体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年轻一代劳动素养的培育都是存续的基石。没有素质全面的劳动者,“富不过三代”,家如是,国亦如是。说它具有整合性,是因为它不同于智德美等某方面的精神教育,也不同于促进身心和谐的体育,而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整合在一起,是德智体美“四育”所不能替代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培养劳动者的教育,整个国民教育过程就是使学生从消费、享用为主,走向生产、创造为主,成为普通劳动者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过程。它把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热爱作为重要目标和内容,摆在突出位置上,明确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式。这一基本途径和方式可以概括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手脑并用。这也就是说在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即“体脑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上,劳动教育成为稳定重心所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教育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地位作用,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两个方面的作用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基本目标,它的实现离不开体脑结合、教育与劳动相结合这一基本途径、方式。离开了前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会违背人才培养的基本宗旨;离开了后者,背离了人才培养的基本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落不了地,会沦为误民误国的空谈。第二,其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原本是经济学范畴的理论,有着特定内涵和外延,而非生物学概念、脑科学概念。教育工作者以此为指导,应对劳动过程等做必要的设计加工,使之符合育人意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与体力劳动为主的教育
众所周知,现代科技对社会生产、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如此背景下提出“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有什么意义呢?这是当前我们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地位作用必须回答的又一个突出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对劳动教育的挑战。如同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劳动教育必须“有意识地在劳动实践中努力促进学生现代科技的学习与智慧水平的提升(完成智育的任务)”。在这里我们需要澄清的另一个问题是,现代科技对劳动世界、对人的发展乃至人的整个生活品质的影响是具有双重性质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同时它某些方面的影响作用可能被我们误解了。近来大家谈论最多的是人工智能对劳动世界的影响。完全不依赖人类力量,自动创造出比自身能力更高、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不会到来”。在现代社会,劳动教育的地位作用不会因为现代科技的发明和应用而让位于休闲教育,还因为现代科技不断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改变着人与人的关系,在解放人的体力和脑力的同时,也给劳动世界及劳动教育提出了许多更加严峻的课题和挑战。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创造和应用,但若仅限于此,那也太狭隘了。
现代科技背景下体力劳动的育人价值。从个体发展角度看,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每个人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素质发展状况。网络时代的劳动育人价值在哪里呢?恐怕最为重要的便是针对“终端感知”的不足,让学生经历现实生活中日用不察的食品、制品、产品的形成过程,体会它们创造制作过程的艰辛和来之不易,体会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光荣和乐趣,获得真实的现场感、意义感和成就感,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和能力。其中包括在必要的体力劳动中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播种、浇水、铲地、收割、采摘、做菜等,也许这些会逐步被现代科技、自动化程序或专业化的分工所替代,但因为其不同于在教室内读书,不同于在办公室操作电脑,而拥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从育人角度看,它们并没有过时。这就像吃农家菜、呼吸乡野空气一样,也许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罕,值得每个人珍惜。(据《中国教育学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