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改善行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让善意落到实处

□杨朝清

字数:836 2023-05-03 版名:声音
  日前,宁波市卫健委、宁波市教育局印发《宁波市中小学生“睡眠改善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决定在2023年全市组织开展中小学生“睡眠改善行动”工作。(4月19日《钱江晚报》)
  “睡眠改善行动”的初衷,在于保障孩子们的睡眠时间,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在理想的图景里,让孩子们睡足睡好益处多多,能早一点入睡就尽量早一点入睡;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睡眠不得不在价值排序中让位于学习,作业挤压孩子们的睡眠时间成为一种无奈的现实。
  家长们明明知道早睡对孩子们好,为何知而不行、在认识与行动之间存在断裂和脱节?说到底,供不应求的优质资源和激烈的教育竞争,会从根本上扭曲乃至异化家长们的教育观。当教育竞争沦为某种意义上的消耗战,孩子们就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投入其中,作业多了自然睡晚了,导致睡眠不足、质量欠佳。
  “改善睡眠行动”饱含制度善意,在执行过程却可能会遭遇替换和变通。一方面,“作业熔断”离不开家长们发自心底的价值认同,否则很难保证孩子是真的早睡了;另一方面,在“剧场效应”的裹挟下,在“囚徒困境”的束缚下,不少家长身不由己、欲罢不能地参与非理性的教育竞争。“作业熔断”明明是一件好事,有的人却将其当成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别的孩子减少作业,自家孩子增加作业,学霸、牛娃不就脱颖而出了吗?当教育评价改革不够深入,家长们自然会在学业焦虑的驱动下“自我加码”。
  “改善睡眠行动”也好,青少年近视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也罢,本质上都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孩子们需要的不是一时的“成绩”,而是可持续的发展;对恶性教育竞争进行反思、勇敢说“不”,向全社会重申保障孩子们睡眠的重要性,“改善睡眠行动”通过符号互动,传递出鲜明的信号,这显然是一种进步。
  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只有树立科学成才观念、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给孩子们的作业“减负”,孩子们的睡眠才能得到充分保障。只有教育评价改革这根“指挥棒”变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和优化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