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雷夫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严新财

字数:1247 2023-05-03 版名:成长
  自从“培训是一个单位最好的福利”这句话流传开来以后,各种培训、讲座以及打着各种名号的类似活动便如雨后春笋,多得让人无法应付。
  有的培训货真价实,能多少学到点什么,或者开了眼界,或者受了启发,总之没有白跑一趟,花点钱也值得。有些培训当时就发现上了当,回来之后觉得空热闹了一场。但2018年10月28日,我到广州少年宫听雷夫老师的讲座,收获还是颇多的。
  我从雷夫老师身上学到的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较真。
  雷夫老师以一句中西合璧的“Hello你好!”开始了他的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没什么能够阻挡我们成为优秀教师》。光这个标题,就是一种较真。不和自己死磕到底,能成为优秀老师吗?
  雷夫从教了30多年,对教育始终充满热忱,这与其说是源于一种责任感,不如说是源于一种情怀。因此,我认为对于老师来说,比敬业更重要的是责任,比责任更重要的是快乐。一个人如果几十年都能坚守和拥有这种快乐,这就是较真。因为人生的快乐多种多样,而见异思迁和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能够把一种职业做一辈子,而且一辈子都充满热情,不是和自己较真是什么?雷夫说他很穷,没什么钱,得了奖金,或者社会捐助,或者拿出来搞教学,改善办学条件。忍受贫穷的热爱,且甘之如饴,除了是在和自己较真,还能是什么?
  雷夫老师不光是和自己较真,也和他人乃至社会较真。在中国听讲座,讲座者和听众之间是没有很大纪律约束的。特别像那些彼此互不认识,也不是什么政治任务的讲座,观众往往是比较自由的。他们在下面交头接耳、发信息、刷微信、看视频,甚至接打电话,大家应该是司空见惯的。但雷夫老师却不同,他对听众的要求近乎严苛,只能记笔记和认真听讲,其他一律禁止。雷夫老师的讲座开始后,有个女老师发信息,他直接说第几排某个女士在发信息,这样不好,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说得那个女老师面红耳赤,连声说:“Sorry。”大约一个小时之后,又有两个老师被雷夫老师点名,说他们在小声议论,不知在探讨什么,没认真听讲。那两个人马上正襟危坐,显然很不好意思。这种场景,我是第一次见到。
  在中国,有鲜明教学特色和不同教学方法的老师本来就不多。少数几个有点个性的,经过若干年教学生涯的磨炼,一般都会慢慢泯灭,没有了生活的激情和创造的欲望,应试教育让很多优秀老师变成一台抓分机器。可雷夫30多年的教育生涯,并没有磨灭他的个性,他依然保持着参加工作第一天时的热情,依然保持着自己鲜明的教育风格。不要说这是美国教育体制的宽松,其实美国的考试也很严酷,我认为“保持个性”是雷夫对人生态度的自觉选择,甚至是他人生价值的自觉追求。雷夫老师的“莎士比亚课”,教育部门没要求,学校不考,校长不允许,可雷夫就是坚持了下来,这还是较真,这是和体制较真。
  雷夫和他的56号教室成名之后,很多人邀请他们去大剧场演出,这真是个出名的好机会。但他们不接受,他们傻傻地就是坚持只在教室里表演。为什么?雷夫老师说,在大剧院表演对教学没有帮助,那只会让你出名,而我的学生根本不关心能够成名,只关心自己成长。
  听雷夫老师的讲座,我学到了很多,但他的较真还真不容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