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雷世青

字数:1636 2023-04-23 版名:教育理论
  语文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在语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积极创设情境,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课堂具有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例如,用古典文化装点课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叙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教学中也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两小儿辩日》时,让学生打扮成古时的两个小孩,教师则扮演成古时的孔子,在教学中利用课件展示一幅优美的鸟语花香的画面,伴随着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和鸟儿清脆的鸣叫声,孔子和两小儿来到大屏幕展示的画面前,以对话的形式再现两小儿辩日的情景,这不仅将全班同学的思绪带到遥远的春秋时代,而且将学生融入文本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语文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教材是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中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者——教师,应该充分揭示课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实现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目的。如教学《将相和》时,除了渗透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之外,还应学习蔺相如的刚正不阿,不受凌辱的民族气节,要让这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美德融入学生的血液之中。而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动听的朗诵、悦耳的语言能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体会语言声韵之美。如教学《伯牙鼓琴》时可以用古琴曲配乐,古琴特有的浓郁厚重的音色和乐曲,可以很好地表达出钟子期怀念伯牙的心境。
   三、通过语文教学,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
  钱理群教授说过,小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的底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已经化为中华民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文化的眼光,努力使自己站在文化的平台上理性地审视语文教学,感性地带领学生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家园。通过语文这一媒介,让学生获取语言技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品位历练人格。
  四、重视实践活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构建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举办学生古诗词背诵比赛,师生共同收集非物质文化材料,到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参观学习。这也集中体现语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在我们开展的“传统节日文化之端午节”活动中,首先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然后把班里的诵读板块有效利用起来。我们设计了“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习俗”“粽子的种类”等多个板块,同时邀请家长一起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端午节赛诗会活动。最后,我们看《屈原》、唱《橘颂》、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都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学生就会更清楚明白地了解每一个传统节日相关的知识,全面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知中国厚重的人文积淀。
  中华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为重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作者单位:韩城市青少年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