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有所育” 到“幼有优育”的转变途径
□李 敏
字数:1716
2023-04-23
版名:教育理论
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得到稳定发展的当下,学前教育下一阶段发展任务面临着由“重量”到“重质”的历史性转变。推动学前教育由“普惠”向“优质”、由“幼有所育”迈向“幼有优育”,使孩子们既“有”园上又能上“好”园,成为创建人民满意幼儿教育的时代内涵。
在这一新形势下,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投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健全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就成为建设优质普惠学前教育、实现“幼有优育”美好愿景的重要举措。
一、优化体制机制,形成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加强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建设,是实现“幼有优育”的首要途径。在国家教育政策层面,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要“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为新型学前教育体制建设提供依据。在国家立法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已经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为各地方推动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提供了法律指引,推进着学前教育稳步向前。因此,政府要切实从顶层设计、整体战略、制度保障、政策倾斜等方面落实学前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建立共建共享的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强化公共财政保障力度,构建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优质均衡、监管完善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规范高效”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办园体制,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足、更加普惠、更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二、加大财政投入,推进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
学前教育是公益事业,公共财政支持是实现“幼有优育”的重要保障。强化政府举办责任,利用好财政转移支付,完善区域差异性财政投入分担机制,是推动全国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把利器。政府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和保障学前教育发展,优化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结构和比例,完善财政主体下的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为学前教育“幼有优育”发展保驾护航。扩宽经费来源渠道,探索多元主体参与学前教育办学模式,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学前教育建设,重构多方支持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在经费扩源、稳源基础上提高经费使用质量,引导幼儿园走高质量、高规格办学之路。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与稳定性
教师是学前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优质学前教育的第一要素,加快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步伐是实现“幼有优育”的关键着力点。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与稳定性是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的根本途径,培训、优酬、考核、管理是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的“四把利剑”。一是实施培训提质工程,扎实开展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借力园长高级研修、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班主任管理能力培训、教育信息化应用等培训,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二是扎实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考虑将幼儿教育纳入财政统筹范围,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水平。三是完善幼儿教师职称评定考核工作,健全选优评奖、考核晋升制度办法,推进幼儿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化、规范化。四是强化教师队伍考核管理,建立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信息管理系统,规范教师资格证书管理,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制定幼儿园教师考核标准,完善教育教学业绩考核办法。
四、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稳步推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是实现“幼有优育”的实质内容,是实现“幼有优育”目标的核心举措。优质资源覆盖面涉及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扩大“覆盖”,其实质是幼儿园布局问题,二是如何实现“优质”,其实质是教育质量提升问题。就前者而言,教育部门要科学预测教育人口变化趋势,保证幼儿园规划建设和城乡人口发展相适应,科学合理地规划幼儿园布局。就后者而言,政府要引导幼儿园丰富学前教育的办园模式,通过结对帮扶、举办分园、合作办园等多种办园模式,推动强园带弱园,加快推进办学品质优化,缩小区域间幼儿园的差距。
五、建立健全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引导学前教育内涵发展
保教质量评估体系是将“幼有优育”理念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学前教育质量管理闭路循环的必需链环。教育部门要善于总结学前教育质量管理的有效经验,倾听社会各界的教育声音,立足学前教育实际,努力研制出便于操作、考虑全面、反映民众需求的保教工作质量标准体系,充分发挥质量评估标准的导航功能。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
在这一新形势下,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投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健全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就成为建设优质普惠学前教育、实现“幼有优育”美好愿景的重要举措。
一、优化体制机制,形成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加强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建设,是实现“幼有优育”的首要途径。在国家教育政策层面,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要“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为新型学前教育体制建设提供依据。在国家立法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已经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为各地方推动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提供了法律指引,推进着学前教育稳步向前。因此,政府要切实从顶层设计、整体战略、制度保障、政策倾斜等方面落实学前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建立共建共享的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强化公共财政保障力度,构建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优质均衡、监管完善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规范高效”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办园体制,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足、更加普惠、更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二、加大财政投入,推进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
学前教育是公益事业,公共财政支持是实现“幼有优育”的重要保障。强化政府举办责任,利用好财政转移支付,完善区域差异性财政投入分担机制,是推动全国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把利器。政府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和保障学前教育发展,优化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结构和比例,完善财政主体下的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为学前教育“幼有优育”发展保驾护航。扩宽经费来源渠道,探索多元主体参与学前教育办学模式,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学前教育建设,重构多方支持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在经费扩源、稳源基础上提高经费使用质量,引导幼儿园走高质量、高规格办学之路。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与稳定性
教师是学前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优质学前教育的第一要素,加快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步伐是实现“幼有优育”的关键着力点。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与稳定性是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的根本途径,培训、优酬、考核、管理是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的“四把利剑”。一是实施培训提质工程,扎实开展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借力园长高级研修、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班主任管理能力培训、教育信息化应用等培训,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二是扎实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考虑将幼儿教育纳入财政统筹范围,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水平。三是完善幼儿教师职称评定考核工作,健全选优评奖、考核晋升制度办法,推进幼儿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化、规范化。四是强化教师队伍考核管理,建立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信息管理系统,规范教师资格证书管理,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制定幼儿园教师考核标准,完善教育教学业绩考核办法。
四、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稳步推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是实现“幼有优育”的实质内容,是实现“幼有优育”目标的核心举措。优质资源覆盖面涉及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扩大“覆盖”,其实质是幼儿园布局问题,二是如何实现“优质”,其实质是教育质量提升问题。就前者而言,教育部门要科学预测教育人口变化趋势,保证幼儿园规划建设和城乡人口发展相适应,科学合理地规划幼儿园布局。就后者而言,政府要引导幼儿园丰富学前教育的办园模式,通过结对帮扶、举办分园、合作办园等多种办园模式,推动强园带弱园,加快推进办学品质优化,缩小区域间幼儿园的差距。
五、建立健全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引导学前教育内涵发展
保教质量评估体系是将“幼有优育”理念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学前教育质量管理闭路循环的必需链环。教育部门要善于总结学前教育质量管理的有效经验,倾听社会各界的教育声音,立足学前教育实际,努力研制出便于操作、考虑全面、反映民众需求的保教工作质量标准体系,充分发挥质量评估标准的导航功能。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