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历史回眸

—— 读《奋楫者先》

字数:1283 2023-04-19 版名:悦读

  □刘学正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浪潮里,一大批乡镇企业的生根开花,让当地农民实现了从“种田能手”到“技术工人”的转变。而事实上,“乡镇企业”并非新名词,它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由知名学者陆阳、沈云福合著的《奋楫者先》一书,聚焦中国乡镇企业发源地之一的无锡,依托大量档案史料和口述资料,客观翔实地再现了上世纪无锡乡镇企业敢为天下先,创造出“苏南模式”经济奇迹的发展历程。
  该书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由“起步”“升腾”“磨砺”“转型”四辑组成,串联起了无锡乡镇企业的1956年到2000年。“当天,村子里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这个高级社由10个初级社合并组成。”1956年2月12日,无锡的春雷高级合作社成立,随后由47名木匠、拈船匠聚合成立的修船场,拉开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序幕。作者感慨,谁也不会想到,这家在今天看来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修船场,日后会被公认为“乡镇企业第一家”。
  而到了1984年,无锡堰桥的“一包三改”创举犹如石破天惊,在全国激起了巨大的反响。“一包”即对所有社队工业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三改”即改干部任命制为选聘制、改固定工制为合同工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据书中记载,当时不到一年,就有全国各地的30多万人前来堰桥取经。堰桥“一包三改”的风靡程度可想而知,它吹响了乡镇企业发展史上第一声改革的嘹亮号角,极大激发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实现了20世纪80年代乡镇经济发展的“惊人一跃”。千百年来,一直依靠“土里刨食”的农民,从此迎来了一个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崭新时代。
  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无锡,集体企业郁郁葱葱的同时,私营企业也开始萌生。书中讲述了无锡航运公司的航船司机许林生辞职“下海”,自主创业的故事:凭着抵债得来的数万元写字板零配件,他和全家人组装成儿童练习写字用的磁性写字板,然后推着板车销售,每天行走几十里路,跑遍了市县所有的小学和幼儿园。后来,产品销路逐步打开,生意越做越大。第二年,许林生租用了三间房屋,开始对外招收工人,扩大生产规模,并向县工商局申领营业执照。“经办同志说,这在无锡乃至省里尚无先例,要汇报后答复。”许林生回忆,后来县工商局以0001号给他办了私营企业(独资)营业执照。这也创下了无锡乡镇企业史上的又一个“第一”。
  从起步之初的“春雷响起”,到升腾时分的“异军突起”,再到拥抱磨砺的“商海弄潮”以及勇于转型的“喷薄而出”,该书以大量案例分析为基础,深度探究乡镇企业发展的密码。“在人头攒动的农贸市场里,普通家庭不断宽裕的手头上,透过高速行驶的列车车窗……作为中国经济奇迹的组成部分,乡村的巨变有目共睹。”作者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乡镇企业都是极为重要的存在,尤其它在国民经济由计划到市场转向的过程中,扮演了探路者的角色。
  产业生机蓬勃,乡村迸发活力。站在新起点上回眸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而是为了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诚如作者在结语中写道:“在无锡经济辉煌的长卷上,近代民族工商业、当代乡镇企业已经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期望着新一代的企业、企业家续写无愧于时代的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