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向“美”而行

□陈梦恒

字数:1345 2023-04-19 版名:成长
  “美术老师好!”“老师我好喜欢美术课!”“老师你好厉害!”这无疑成了这所大西北乡村学校的小学生赠予我这个来自江南水乡女子最好的礼物了。伴着张张笑脸、声声问好,怀揣美好的憧憬走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校门,我在陕西渭南白水满义实验小学走过了三年时光。
  回顾上课的场景恍如昨天,学校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也缺乏绘画用具,他们有的仅是一个小图画本和一支铅笔。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家长甚至连美术课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更别提带孩子们去美术馆、博物馆等地参观。书本上所出现的各种建筑、名画、陶艺、雕刻等,对他们来说非常陌生,如果仅依靠书本上的一点点范画,反复让学生模仿,会让学生对美术失去兴趣。“同在蓝天下”,我想用最简洁、最有效的方式勾起这些农村孩子对美术这门课程的热爱。
  田野、操场、课堂,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呢?我的思绪回到了大学时期,我们去乡村进行户外写生的快乐情景瞬间跃然眼前。蓦然间老师的“风景写生是美术专业教学课程中的重要环节”,让我去思考如何教会孩子们。
  其实乡村有很多美术素材,正如吴冠中先生说:“那白墙黑瓦参差错落的民居建筑往往比高楼大厦更吸引画家……”乡村那山、那树、那房子、那小溪、那小桥等均可构筑一幅幅美妙的画卷。这些是学生所熟知的,是有一定情感的,是与孩子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画起来更得心应手。“以大自然为师”,将美术课堂开展到户外,更适合于这些乡村孩子。
  记得第一次宣布将美术课放在操场上时,孩子们不仅惊奇地互相讨论“在户外怎么上美术课”,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他们虽然不知道室外上课具体是要干什么,但从他们的表情看起来非常期待!
  我的美术课从画一片树叶、一棵小草、一颗太阳到画一棵树,不仅教会孩子们要从身边最简单、最平常的事物观察起,还要让他们发现每一个要画的物体,随意转换一个角度都具有不一样的美感。
  操场上我会带孩子们用手去触摸小草、树叶、树皮,并启发如何用线条去表现这种粗糙的质感。引导他们认识这些物体的构成,观察它们的生长状态由小到大、由疏到密、由细到粗,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当风儿吹过,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树叶碰撞的声音:沙沙作响,这是风儿在描绘树的形状!
  寒来暑往,任凭阳光自由挥洒,操场上孩子们或是趴在地上、或是半蹲、或是直立,无不认真地观察每一个物体的状态,有的三五个坐成一团儿,激动地讨论树皮的画法,偶尔也会传来“老师快看,树的枝条长出嫩芽了”“老师,小草结籽了”“老师,树叶变黄了”……每一次下课铃声响起的瞬间,孩子们便蜂拥而至,争先恐后地拿着他们独一无二的作品给我看,并热烈地与我讨论下一次的写生课的时间。
  虽然每一次写生课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这样有趣的方式却悄然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绘画热情。他们不仅仅从抽象的书本上认识树的各个部分,更是从触觉、视觉、听觉上真切地感受到树木旺盛的生命力,认识到每一棵树的独一无二,并将这种感受描绘出来,呈现在画纸上。美术不光是一种绘画技术,更是感受美、感受自然并用笔表达出来的一种艺术。
  一棵树是大自然中普普通通的一棵,同时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棵!我们无法定义一棵树的好与坏,正如一幅画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每一幅作品都是孩子们最好的作品,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树,而我们就是陪伴他们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