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主观题失分原因及应对策略
□王晓红
字数:1862
2023-04-16
版名:知行
主观型试题一直都是高中思想政治考试中的重点题型,虽然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较稳定,但是难度却呈逐年递增趋势,对于知识的考查也更加灵活,设问更加巧妙隐蔽,学生在主观题作答中往往存在“对而不全”或“全而不对”等各种问题,导致失分率较高,本文拟就高三思想政治主观题的失分原因及策略作简单分析。
学生在答题中失分的主要原因
1.多数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对所学的知识原理识记不牢,更没有完全理解,答题时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组织语言,而是机械性地抄写材料。在高中政治四本必修教材中,必修一《经济生活》和必修三《文化生活》是学生普遍感觉理解和记忆存在一定难度的,如果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模棱两可,题目的设问稍有变化,学生就会无从下手。
2.大多数学生调动、整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主要原因是没有对教材知识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没有形成知识体系,不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政治主观题中,往往会针对同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作答,如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意义可以从经济角度回答,也可以从文化角度回答。针对这种试题,如果学生平时不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可能就会答非所问或要点不全。
3.审题能力较差,答题的方法与技巧不熟练。主要表现在抓不住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造成答案偏差;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或不能联系材料,出现原理与材料“两张皮”现象。政治主观题的类型很多,常见的有“原因类”“意义类”和“措施类”,学生在答题时因为没有认真审题,不明确出题者的意图,往往会将问“为什么这样做”的试题答成“这样做的意义”,或者将“这样做的意义”答成“应该如何去做”。
4.答题缺乏规范性。主要表现在答题思维混乱,条理不清晰;语言组织能力较差,不能准确运用政治术语。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政治考试题量较大、部分学生的答题习惯有直接关系。
改进的策略和方法
1.通过知识整合构建框架,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高三复习中,我们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分别按单元、课列出知识结构图表。如这本书有几个单元,标题分别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几课,每课有几目,标题分别是什么,每目中有几个考点。列好以后,在复习的过程中加以运用。比如看到“意识的作用”这一框,下面分为几个大点,每一点具体分为几个小点,让学生根据自己总结整理的内容仔细回想。遇到知识遗漏及时查看课本。在做题过程中遇到考查的知识点也要去想一想,这个知识点处于什么位置?这样,慢慢地培养起学生建立框架意识的习惯。在整理框架的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思考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和逻辑关系,从而达到融会贯通。
2.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答题技巧的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我们备课组成员将各种类型的典型试题进行了搜集、整理,进行专题辅导,结合例题给学生讲题型特点、答题方法和技巧,然后再进行专题训练。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如何从情境材料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如何把试题信息与教材知识挂钩,如何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运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述等,使学生熟中生巧,触类旁通。
3.个性化辅导学生,摒弃答题套路和模板。不同的学生在考试中暴露的问题是不同的,例如要点不全、要点过多、不分层次、没有逻辑等,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问题进行个性辅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试卷答案、寻找不足并进行改进和完善。另外虽然在复习中我们引导学生对设问、答题术语等进行总结,但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这些总结是万能的,一味将模板照搬到试卷中,不能根据具体的设问形成有针对性的答案,所以在做专题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每一个材料和设问都仔细分析,将答案落到每一个具体的问题中,拒绝模式化。
4.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关注热点,学会用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国家现行方针、政策,做到活学活用。政治主观性试题的材料,一般都比较新颖,切合时事热点。试题答案的组织往往也是由“课本语言+时政语言+生活语言”组成。高考阅卷时,在相关的题目中,考生如果可以使用时政热点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就能成为答案的亮点得到相应的分数。对此,我们备课组专门组织了热点专题复习,以《时事政治报》为载体,将热点解读题目化、问题化。将相似专题、侧重于某一内容的专题合并讲解。如经济类、政治类、文化类、综合类等。始终坚持考点辐射热点,热点回归考点。
找准原因对症下药就能事半功倍,在平时的考试训练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和课外资料,将所积累的知识灵活运用,找到知识与材料之间的关联,多分析、多总结加之不断精进就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得分率。
学生在答题中失分的主要原因
1.多数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对所学的知识原理识记不牢,更没有完全理解,答题时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组织语言,而是机械性地抄写材料。在高中政治四本必修教材中,必修一《经济生活》和必修三《文化生活》是学生普遍感觉理解和记忆存在一定难度的,如果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模棱两可,题目的设问稍有变化,学生就会无从下手。
2.大多数学生调动、整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主要原因是没有对教材知识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没有形成知识体系,不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政治主观题中,往往会针对同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作答,如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意义可以从经济角度回答,也可以从文化角度回答。针对这种试题,如果学生平时不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可能就会答非所问或要点不全。
3.审题能力较差,答题的方法与技巧不熟练。主要表现在抓不住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造成答案偏差;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或不能联系材料,出现原理与材料“两张皮”现象。政治主观题的类型很多,常见的有“原因类”“意义类”和“措施类”,学生在答题时因为没有认真审题,不明确出题者的意图,往往会将问“为什么这样做”的试题答成“这样做的意义”,或者将“这样做的意义”答成“应该如何去做”。
4.答题缺乏规范性。主要表现在答题思维混乱,条理不清晰;语言组织能力较差,不能准确运用政治术语。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政治考试题量较大、部分学生的答题习惯有直接关系。
改进的策略和方法
1.通过知识整合构建框架,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高三复习中,我们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分别按单元、课列出知识结构图表。如这本书有几个单元,标题分别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几课,每课有几目,标题分别是什么,每目中有几个考点。列好以后,在复习的过程中加以运用。比如看到“意识的作用”这一框,下面分为几个大点,每一点具体分为几个小点,让学生根据自己总结整理的内容仔细回想。遇到知识遗漏及时查看课本。在做题过程中遇到考查的知识点也要去想一想,这个知识点处于什么位置?这样,慢慢地培养起学生建立框架意识的习惯。在整理框架的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思考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和逻辑关系,从而达到融会贯通。
2.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答题技巧的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我们备课组成员将各种类型的典型试题进行了搜集、整理,进行专题辅导,结合例题给学生讲题型特点、答题方法和技巧,然后再进行专题训练。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如何从情境材料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如何把试题信息与教材知识挂钩,如何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运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述等,使学生熟中生巧,触类旁通。
3.个性化辅导学生,摒弃答题套路和模板。不同的学生在考试中暴露的问题是不同的,例如要点不全、要点过多、不分层次、没有逻辑等,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问题进行个性辅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试卷答案、寻找不足并进行改进和完善。另外虽然在复习中我们引导学生对设问、答题术语等进行总结,但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这些总结是万能的,一味将模板照搬到试卷中,不能根据具体的设问形成有针对性的答案,所以在做专题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每一个材料和设问都仔细分析,将答案落到每一个具体的问题中,拒绝模式化。
4.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关注热点,学会用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国家现行方针、政策,做到活学活用。政治主观性试题的材料,一般都比较新颖,切合时事热点。试题答案的组织往往也是由“课本语言+时政语言+生活语言”组成。高考阅卷时,在相关的题目中,考生如果可以使用时政热点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就能成为答案的亮点得到相应的分数。对此,我们备课组专门组织了热点专题复习,以《时事政治报》为载体,将热点解读题目化、问题化。将相似专题、侧重于某一内容的专题合并讲解。如经济类、政治类、文化类、综合类等。始终坚持考点辐射热点,热点回归考点。
找准原因对症下药就能事半功倍,在平时的考试训练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和课外资料,将所积累的知识灵活运用,找到知识与材料之间的关联,多分析、多总结加之不断精进就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