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课堂有效表达策略探微

—— 以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为例

字数:1554 2023-04-16 版名:教育理论
  □訾晓彬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学生通过深度学习,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训练思维、培养情感和启迪生存。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围绕学生的体验活动展开,体验承载知识的情境,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知识的价值,体验与人与己与自然对话中的情感变化,体验成长中的是非曲直。课堂教学中学生体验活动可以聚焦学生的表达,所谓“言为心声,语为人镜”,教师一切的努力就是鼓励学生表达。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为例,探究促进学生有效表达的策略,效果较好。
  一、创设养眼的情境,让学生有兴趣表达
  统编教材知识所选案例素材典型、价值大,但往往因地域差异,远离了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乡土素材、影视诗词歌曲、热点事件或已有的经验创设养眼的情境,让学生找出话题,形成主题,提出问题。在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平衡功能”时,我创设如下情境: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多了一只老鹰(蛇、鼠、兔、草),提一个问题,结果会怎样?学生兴趣浓,参与度高,表达意愿强,更重要的是呈现出健康课堂的样态,不是整齐划一的一种声音:“破坏生态系统”“优胜劣汰”“依据进化论变化”“打破生态平衡”“一山不容二鹰”“如果是它走失的配偶,会和谐共处……”,等等。
   二、利用语言交流技巧,“逼迫”学生表达
  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交流技巧。常见的语言交流技巧中,教师将学生表达的话题予以总结、归纳,朝更高层次上引,叫上堆;把学生表达的内容细分引出话题,叫下切;把学生表达的话题转移到新的话题上,叫平移。
  在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从自然环境要素角度推测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的影响”时,部分学生只答出“5亿动物死亡和1000万公顷林地焚毁”、“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内容,我采用上堆法,“用相关的自然要素语句可概括为什么?”,学生回答“影响生物多样性,影响气候,影响生态平衡”,表述准确。学生对不利影响表达不全时,我又用平移法,“自然环境要素还包括哪些?”,学生迅速给出了“植被减少,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增大”的回答。我继续平移,“影响包括不利方面和……”,学生又转到了森林大火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减少了病虫害,为喜高温生物生存提供了空间;大火生成的灰烬为土壤提供了肥料,利于新的植物发芽”。
   三、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串,让学生持续深入表达
  课堂教学,应该通过精研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确定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分解知识点、能力点、素养点,巧设问题串,层层推进,逐步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让学生持续深入表达,让学习真实发生。
  在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时,我紧扣本节核心内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选择赋予“生而不死、死而不倒、倒而不朽”精神的胡杨景观作为学习素材,“一材多用、一用到底”,设置了四个逐步深入的问题形成思维链,在预设铺垫、探究生成中达成了教学目标:“自然地理环境由多种要素组成——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各要素发展演化是统一的”。
  问题一 指出胡杨景观中包含的自然要素有哪些?主导要素是谁?代表性要素及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二 说出水(物质)、太阳能(能量)在各要素中如何传递?
  问题三 推测该地胡杨林数量变化特点及依据?
  问题四 分析当地胡杨林大量破坏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四、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从容表达
  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学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学会构建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既能让学生整合知识、梳理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绘图能力和意志品质,也利于学生从容表达,展示分享学习成果。
  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课堂小结时,我让学生用5分钟绘制本节思维可视化图,据图小结本节内容。学生思维顺畅,表达流利,亮点多。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