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绘画心理学的 渗透与应用
□邢亚丽
字数:1483
2023-04-09
版名:教育理论
一、绘画心理学概述
早在19世纪,英国的一名学者就对儿童绘画的心理特点进行首次阐述,也在后续的一段时间内致力研究儿童的绘画心理学。在20世纪的50年代,德国著名医学家科赫树木人格测量法的创立为现代绘画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小学美术教师应在学生创作的时候给予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给予学生尊重,且根据不同能力学生的认知发展选用更加适合他的绘画方式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意在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与审美情趣。同时关注美术在心理调节当中的重要作用,利用绘画心理展现出美术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
二、小学高段美术教学中绘画心理学渗透应用的策略
(一)借助家庭纽带,营造温馨学习环境
令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存在于学生的学习问题,也存在于家庭问题,为了在小学这个阶段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人格,小学美术教师就要懂得充分发挥出这门学科的教育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亲亲密密一家子》一课的时候,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围绕家庭这个大主题,营造出家庭生活的美好瞬间,并以家庭为纽带,以家人情感为桥梁,以学生画笔为依托,创造出充满家庭幸福的优秀作品。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进行导入,让学生说一说图片上都有谁,引出“亲亲密密一家子”的主题,并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出亲密,比如抱一抱、一起看电视、一起吃饭等,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形式逐渐从具象向着抽象发展,力求更加真实的表现形式,寻求技法上的创新,而家人则是学生最为信赖和熟悉的人,借助本堂课的教学,能够带领学生想起家庭的温馨时刻,得到情感的引导,更加珍惜与家人的相处时间。通过学生的作品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家庭情况,帮助教师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二)实现立德树人,感受自身成长变化
小学阶段是成长最快的时期,尤其是即将迈入青春期的高年级小学生,对其而言,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尤为重要。基于绘画心理学,美术课程的开展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人格养成,利用艺术来呈现学生内心世界,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得到正向的成长引导,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比如在学习到《我的成长记录》一课时,教师先为学生出示自己的幼时照片,让学生猜猜看照片上的是谁,让学生感受到人的成长变化,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出本堂课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善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呈现动物的成长,带领学生领略这世间万物的奇妙。然后鼓励学生说一说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什么难以忘怀的事情以及有趣的小事,在学生分享的时候能够得到情感的抒发,对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认知。由教师进行升华,将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放大,比如有些学生虽然课业成绩不理想,但却有着持之以恒的信念。无论是善良、待人友善、讲文明、懂礼貌,还是成绩优异、严于律己,都是高尚人格的一部分,只要引导学生将真实的自己表现出来,制作好自己的成长记录册,表扬学生的新颖设计,满足其成就感,对学生的道德情感与审美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总之,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当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导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而小学生正是心理与身体共同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高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少年的转变阶段,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将绘画心理融入小学美术教育当中,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并通过学生的美术作品了解其心理状态,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进而使其思想品德与审美能力得到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市莲湖区洒金桥小学)
早在19世纪,英国的一名学者就对儿童绘画的心理特点进行首次阐述,也在后续的一段时间内致力研究儿童的绘画心理学。在20世纪的50年代,德国著名医学家科赫树木人格测量法的创立为现代绘画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小学美术教师应在学生创作的时候给予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给予学生尊重,且根据不同能力学生的认知发展选用更加适合他的绘画方式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意在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与审美情趣。同时关注美术在心理调节当中的重要作用,利用绘画心理展现出美术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
二、小学高段美术教学中绘画心理学渗透应用的策略
(一)借助家庭纽带,营造温馨学习环境
令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存在于学生的学习问题,也存在于家庭问题,为了在小学这个阶段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人格,小学美术教师就要懂得充分发挥出这门学科的教育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亲亲密密一家子》一课的时候,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围绕家庭这个大主题,营造出家庭生活的美好瞬间,并以家庭为纽带,以家人情感为桥梁,以学生画笔为依托,创造出充满家庭幸福的优秀作品。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进行导入,让学生说一说图片上都有谁,引出“亲亲密密一家子”的主题,并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出亲密,比如抱一抱、一起看电视、一起吃饭等,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形式逐渐从具象向着抽象发展,力求更加真实的表现形式,寻求技法上的创新,而家人则是学生最为信赖和熟悉的人,借助本堂课的教学,能够带领学生想起家庭的温馨时刻,得到情感的引导,更加珍惜与家人的相处时间。通过学生的作品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家庭情况,帮助教师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二)实现立德树人,感受自身成长变化
小学阶段是成长最快的时期,尤其是即将迈入青春期的高年级小学生,对其而言,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尤为重要。基于绘画心理学,美术课程的开展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人格养成,利用艺术来呈现学生内心世界,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得到正向的成长引导,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比如在学习到《我的成长记录》一课时,教师先为学生出示自己的幼时照片,让学生猜猜看照片上的是谁,让学生感受到人的成长变化,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出本堂课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善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呈现动物的成长,带领学生领略这世间万物的奇妙。然后鼓励学生说一说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什么难以忘怀的事情以及有趣的小事,在学生分享的时候能够得到情感的抒发,对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认知。由教师进行升华,将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放大,比如有些学生虽然课业成绩不理想,但却有着持之以恒的信念。无论是善良、待人友善、讲文明、懂礼貌,还是成绩优异、严于律己,都是高尚人格的一部分,只要引导学生将真实的自己表现出来,制作好自己的成长记录册,表扬学生的新颖设计,满足其成就感,对学生的道德情感与审美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总之,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当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导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而小学生正是心理与身体共同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高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少年的转变阶段,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将绘画心理融入小学美术教育当中,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并通过学生的美术作品了解其心理状态,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进而使其思想品德与审美能力得到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市莲湖区洒金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