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乡还需“校本化”表达

□龚俊波

字数:1673 2023-04-09 版名:理论
  送教下乡是教育教研主管部门结合乡村教育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的教育教学教研活动。送教下乡旨在通过系列活动更新乡村学校的管理理念,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但现实中由于乡村学校实际情况各不相同,送教下乡不同程度地存在课堂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符,培训与教师真实需求脱节等现象,导致送教下乡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送教下乡活动的组织者必须做好送教下乡的校本化表达,实现促进送教下乡学校师生成长、学校发展的目标。
   基于学生学习的校本化备课
  送教下乡,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送课下乡。送教教师一般要么是名师工作室成员,要么是区域内影响力较大的名师、骨干教师等,以城区教师居多。纵观送教下乡的公开课,从理念设计、内容建构到教学手段等,教师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充足的准备,展示了其深厚的教学功底,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但我们有时也会发现,课堂上有时也会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尴尬场面,究其根本还是由于送教教师的校本化备课准备不充分、研究不深入、导向性不强。
  因此,在送课下乡时,送教教师在深钻教材、深研课标的基础上,还应基于乡村教育实际,有意识地针对乡村学生学习生态,强化校本化备课:一方面找准切入点,让学生有亲近感。这就要求送课教师在送课前,通过一定的形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产生亲近感。另一方面巧设突破点,让学生有获得感。送课教师要以乡村学生的学情为基础,在坚守常规教学的同时,对于重要突破点,要巧设阶梯式的、递进式的教学单元,多元化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并适时给予引导,让学生在满满的获得感中激发学习兴趣,昂扬学习斗志。
  基于教师成长的校本化培训
  培训教师是送教下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送教下乡的教师培训环节,组织者一般会根据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和学科教学改革趋势,邀请专家或名师等有针对性地对乡村教师开展相关培训,以期更新乡村一线教师的教育理念,拓宽乡村一线教师的教学视野,破除乡村一线教师的僵化思维,实现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与时代同步,与教育改革同轨。但现实的送教下乡教师培训中,由于部分专家对乡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现状理解不深,研究不透,理念过于高大上,让培训的乡村教师产生难于落地的困惑,追根溯源关键还是基于乡村教师成长培训的校本化认识不深刻、理解不到位、定位不清晰。
  因此,在送教下乡的教师培训过程中,培训方一定要基于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使培训内容真正实现校本化,培训方式要做到因地制宜。在教师培训环节,培训方可以根据学校的要求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定单式”培训,即由培训方结合培训专家的研究专长设定适合乡村学校实际的培训内容,学校配合完成;二是“选单式”培训,即培训方拿出可供选择的培训菜单,学校结合教师特点勾选或补充培训需求,培训方结合学校选单完成培训。
  基于学校管理的校本化研讨
  学校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它基于现实又源于传统。送教下乡,归根结底是通过活动,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在送教下乡过程中,组织者应重点加强与学校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与管理层就学校管理进行充分研讨,通过一校一策的谋篇布局,逐步实现乡村学校的发展愿景。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送教下乡过程中,组织者要真正实现基于学校管理的校本化研讨,就要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校的教育生态:一是做“有心人”。教师是学校管理的“写照”,其一言一行无不折射出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在上课环节,组织者要用心观察乡村学校上课教师的课前准备、精神状态、课堂表现,观察教师的听课情景、评课过程中教师的发言水平等,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做“明白人”。学校管理层是学校“少数中的关键”,其思想动态和工作质态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有序发展。在交流环节,组织者要通过单刀直入、旁敲侧击等方式,引导学校管理人员盘点学校工作中的“亮点”和“瓶颈”,并鼓励他们大胆提出构想,做到心中有底。此外,组织者还要做“知心人”。校长是学校的灵魂。组织者要重点加强与学校校长的沟通,深入细致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校长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情怀等,做到心中有法,才能在后续学校管理的校本化研讨中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