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文化在校园里真正“活起来”

□本报记者 聂蕾 通讯员 张建雄

字数:1471 2023-04-05 版名:视点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了活灵活现的十二生肖,剪出了冬奥会“顶流网红”冰墩墩,也剪出“双减”的快乐。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第四小学剪纸社团活动课上,学生们正按照非遗剪纸传承人朱新华老师指导的步骤,神情专注,聚精会神地尝试着、琢磨着,一幅幅略显稚嫩而又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渐渐形成……
  非遗剪纸社团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艺术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也让这项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如何让传统艺术走进学生的心里,如何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自榆林市绥德县教体局和绥德文旅局联合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以来,绥德县第四小学积极响应,多措并举,努力让校园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内涵,体会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切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助力“双减”政策在校园落地见效。
  校园非遗社团“火”起来
  在陕北,每逢清明节都有“捏燕燕”的传统习俗。在三年级五班的一节手工课上,老师正组织学生开展“捏面花”体验活动。“揉、捏、搓、挑、摁、捻、剪……”学生们有模有样地用灵巧的双手揉捏着手中的面团。转眼间,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燕便展现在眼前:有的精巧细致,有的憨态可掬,有的体态丰腴,有的纤细轻盈,展翅欲飞……面花这一陕北民俗文化在特色社团活动中得到更好的传承。
  凭借本地丰富的非遗资源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绥德四小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将非遗项目纳入学校社团活动,先后开设了剪纸、秧歌、刺绣、武术等多门非遗社团课,组织非遗传承人或指导老师为学生授课传艺,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认识非遗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熟悉掌握各类非遗技艺,培养了一批“小小非遗传承人”。
  据悉,从2020年起,绥德县就以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文化体系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课程进校园活动。2022年起,在原来开展的书法、剪纸、民歌、秧歌、泥塑名家进校园活动的基础上,新增戏曲、书画、舞蹈、口才、围棋等项目。校园非遗社团迅速“火”了起来!
  非遗特色活动“活”起来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绥德县第四小学努力实践“课堂革命绥德模式”,积极打造“三个课堂”,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讲座、非遗项目体验、非遗知识竞赛多种方式的活动,向师生普及非遗知识,传授非遗文化,营造了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
  “这次非遗泥塑体验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有关泥塑的知识,还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特别是做出了自己的作品后,我感到特别开心、特别自信。”四年级六班学生庞皓天在参加完非遗泥塑进校园体验活动后高兴地说道。
  绥德民俗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维生在非遗特色体验活动中说:“非遗进校园不仅是给孩子们普及非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
  此外,学校还组织师生走进非遗展馆或非遗传承基地了解更多非遗文化,感受非遗魅力,力争让每位师生都成为传承非遗文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让非遗活动真正“活起来”。
  “学校将继续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第二课堂’,持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课程进校园活动,让传统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非遗’优秀文化在青少年一代身上得到继承与发展。”绥德四小校长李建江表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如今,非遗文化像一阵阵强劲的风吹遍了绥德四小的每一个角落,吹进了孩子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