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纳入“双减”,您怎么看?

字数:3188 2023-04-05 版名:声音
  教育部等八部门3月28日启动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并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明确,义务教育学校要将读书行动纳入“双减”工作,为学生阅读创造空间;读书行动对学生不设硬性指标,不以考试、“打卡接龙”等方式检验读书数量和效果,不增加学生、教师及家长负担。

   读书纳入“双减”:关键是如何安排好学生的精神食谱    □王志顺
  众所周知,有好的阅读才有好的教育,而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了使自己承接更多的人类文明与智慧。也许正是如此,教育部等八部门才郑重其事地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义务教育学校要将读书行动纳入“双减”工作。实际上,在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专门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由此看来,此次教育部等八部门将阅读行动纳入“双减”要求,无疑是对中小学生读书活动的一次再安排、再细化和再规范,必将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阅读质量。
  那么,读书纳入“双减”之后,如何做到既不增加学生、教师及家长负担,又能将孩子引导进一扇色彩斑斓的大门,让孩子们畅饮着自己民族的和全人类的最优秀的文化成果,然后让孩子自由地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进一步说,如何让阅读推动教育发展与实现育人目标呢?我认为,这里的关键是教师在完成好国家规定的学科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如何安排好学生的精神食谱。
  有益、有趣是许多饱学之士倡导的读书标准。有益而无趣,读起来自然是乏味的;有趣而无益,读过后当然也无所得。如何搭配好这两者的比例和调整其关系,历来就是指导读书的大问题,其实也是如何为祖国的未来造就更多优秀人才的问题。因此,不能不提到鲁迅幼年时期曾就读的“三味书屋”。这“三味”的含义,倒是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诠释。“三味”者,原意是指“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调味品)”,也就是说,读经典著作,有如吃米面主食;读文史书籍,有如吃荤素菜肴;读一般普及知识,有如吃酱醋佐料。三味调好了,才能得到综合性的知识营养,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
  自然,在推进“双减”进一步落地的过程中,在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活动中,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也有如何调好“三味”的问题。总之,要想让青少年学生取得丰硕的读书成果,要想读书活动在青少年中开展得扎实有效,作为教师必须要在有为、无为之间,有味、无味之间,有益、有趣之间,科学而又得体地安排好学生的精神食谱。

   避免沦为负担,读书行动才会“行”得更远     □何勇海
  这是一次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部署,意味着我国将广泛深入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此举大有必要。阅读可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启迪智慧、涵养心灵、熏陶情感、塑造人格、憧憬未来。五谷杂粮、牛奶鸡蛋等是青少年学生身体成长的物质营养,不可缺失;而阅读,则是他们书写不一样人生的精神营养,同样必不可少,青少年学生只有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过硬本领成就精彩人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学生的阅读情况不仅关乎个人修养,更关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正如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所说,广大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是从立德树人“根基”架起教育强国“柱梁”的战略安排,是以学生阅读“小切口”写好素质教育“大文章”的一项举措。把青少年学生的阅读列为一项重要事项来推进,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国家进步。当然,深入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不只是学校的事,各地必须凝聚工作合力、注重创新载体,从校内校外多方发力。《方案》提出,学校要组建学生读书社团或兴趣小组,带动学生互助互促开展阅读;要实施师生共读行动,引导教师与学生同书共读、同学共进;要实施名家领读行动,邀请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专家学者和大国工匠、榜样人物等进校园,开展领读指导;要实施家庭亲子阅读行动,引导家长重视阅读并提高阅读指导能力,帮助儿童从小养成阅读习惯。
  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应是一场社会行动。除了上述“学生互读”“师生共读”“名家领读”“亲子阅读”,还需要有效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社会公共资源,开放高校、企业图书馆等,打造一批青少年学生阅读基地;也需要宣传、网信、文旅、教育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大力支持,强化经费和条件保障,创设适宜读书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提供优质数字阅读资源,丰富阅读形式;同时,媒体要广泛宣传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的有效做法、典型经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不过,读书行动应避免成为青少年学生的另一项沉重负担。为此,《方案》明确,义务教育学校要将读书行动纳入“双减”工作,为学生阅读创造空间;读书行动对学生不设硬性指标,不以考试、“打卡接龙”等方式检验读书数量和效果,不增加学生、教师及家长负担。各级各类学校要将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鼓励学校开设阅读课……避免沦为负担,读书行动才会“行”得更远。

   读书纳入“双减”要秉持“科学算法”      □孔之见
  “双减”最本质的核心,就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让学生成为健康成长的主体而不是外在教育焦虑压力下的被动成长对象,进而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色,让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实现育人意义的还原。如果单单从量的角度看,“减负”的最大意义体现在学习和参与相关不必要学习活动量的“减”上。从这个角度直观分析,中小学阅读行动的实施,无法回避阅读量等的深入与增加,对于青少年而言,也是绕不过去的“增负”,似乎和“双减”存在不可调和的对立。但事实并非如此。
  实事求是而言,任何学习提升都是相对意义上的“负担”,阅读也不例外。但“减负”的本质是减轻过重的、超出学生成长承受限度的、被教育焦虑、内卷心态等左右的不必要的畸形负担,而那些有助于知识扩容与个体健康成长的合理负担,则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经历程和必汲营养。阅读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完全不必将强化阅读与“减负”对立起来,而应该用更科学更系统更符合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的思维与“科学算法”,去系统化地面对青少年阅读行动,将阅读行动纳入合理的成长“负担”,并用“减”的原则来科学实施阅读行动,比如严格落实八部门专门要求的“对学生不设硬性指标,不以考试、“打卡接龙”等方式检验读书数量和效果,不增加学生、教师及家长负担”等。
  用“科学算法”推进阅读行动,必须学会“混合运算”而不单单是“加减”计算。具体而言,从丰富学生课余时间、扩容学生兴趣爱好、开阔学生视野的角度,把阅读引入学生生活,把阅读兴趣的培养作为学生特长、兴趣和素养提升的“切入点”,这在量的意义上是没有“增负”之说的。同时,从“减负”的目的就是让教育回归教育、让课堂回归课堂、让育人还原主旨角度出发,推进阅读行动、将阅读深刻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读与写、渗透到理科教学的知识面拓展与延伸、渗透到课后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与培养、渗透到用优秀读物育人的立德树人全过程,这更是“最大公约数”意义上最科学最精准的育人目标实施与追求。
  推进阅读行动,从表面上看是“阅读负担”的增加,但如果从丰富形式和内容的角度,运用“科学算法”进行立体化塑造,比如,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实施专家讲座引领读书、结合家庭育人氛围营造和文明家庭创建开展亲子共读、结合青少年兴趣爱好特长开展多领域专题阅读、通过书香校园开展师生、生生共读,通过各类校内校外读书征文、分享、优秀作品推介等丰富读书载体……这些对于学生而言,只能是一种“成长空间拓展”与丰富内容供给方面的“多次方”意义扩容,其意义与成效更是毋庸赘言。
  推进青少年阅读行动,是一种意义深远的“增负”,如果秉持“科学算法”来实施,分明又是一种善意充盈的“高质量减负”和精准化“双减”,认识到这一点,阅读行动注定会效果可期,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