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温度呵护心灵平等

□杨朝清

字数:888 2023-04-05 版名:声音
  近日,安徽亳州的一所小学举行了升旗仪式,骑着扭扭车的小护旗手菡菡,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目光。菡菡因下肢瘫痪无法站立,骑着扭扭车和另外3名小护旗手高举国旗走向升旗台。护旗仪式结束后,其中一名小护旗手用手轻轻地扶着菡菡的肩膀,与大家一起离开。(3月27日《扬子晚报》)
  升旗仪式具有很强的公开性和象征性,能够成为升旗手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残障男孩担任护旗手”打破了陈旧、固化的思想束缚,消除了对残障人士的偏见与歧视,显然可圈可点。虽然“残障男孩担任护旗手”看上去不够完美,但其精神意义却不容忽视。
  “残障男孩担任护旗手”的出现,彰显了一种“有温度的教育”。不论是所谓有碍观瞻,还是行动不便,人为的观念壁垒可以为拒绝残障男孩担任护旗手编织形形色色的理由。难能可贵的是,这所学校并没有对残障人士“另眼相看”,而是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学校每周都有争当升旗手的活动,人人都可以参与;这位残障男孩乐观坚强学习也好,通过考评顺利入选。
  歧视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保护性平等”就是一种隐性歧视。先入为主地断定某些人不适合做什么事情,通过限制、排斥某些人的权利来进行过度保护,这造成了对某些人一种长期的不利结果。面对残障男孩,学校并没有用“保护性平等”来限制他担任护旗手的权利,而是用善意和温暖来成全他的梦想。“残障男孩担任护旗手”不仅让当事人得到了肯定与激励,对其他几位护旗手乃至全校师生都是一种“润物无声”。学校没有冷漠、势利地对待残障男孩,反而懂得“温柔相待”,很好地诠释了“爱的教育”。
  残障人士最需要的是来自健全人心灵上的平视。学校没有先入为主地断定残障男孩不适合担任升旗手,而是给予他平等参与的机会,此举犹如一个火把,点燃了这名残障男孩的“希望之灯”。
  “残障男孩担任护旗手”是一个育人契机,它不仅让健全人换一种视角看待生活,也让他们懂得和谐共生、礼待“弱小”、珍惜回报……不冷漠、不势利、尊重差异、尊重“不完美”,这其中蕴藏着教育的本原,也绽放着教育的梦想。遇到这样的学校和老师,不仅是残障男孩的幸运,也是所有健全孩子的幸运。当残障学生得到更多的“温柔相待”,教育这盏希望之灯才会更加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