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是农民
□肖曙光
字数:1669
2023-04-05
版名:文苑
三月的一天,在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五联村优农家庭农场,树木葱茏,格桑花悄然绽放,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站在我面前的姚赵忠,穿件浅灰色的衬衫,衬衫扎在洗得发白的牛仔裤里,一双黑色的运动鞋上沾满了泥土。我称呼他为“老板”,他摇着手连声说:“不是,不是,我就是一农民。”我指着农场说:“经营这么大一个农场,怎么不是老板?”他搓着手,憨憨一笑,“要算也只是个农民老板”。
优农家庭农场成立于2019年4月,占地面积500多亩。这里原是一片废墟,杂草丛生,垃圾成堆。但背山面水,是一处兴办农场的好地方。
姚赵忠要办家庭农场,很多人不理解,一些人甚至冷嘲热讽:当年一门心思跳出农村,现在又回来当农民,脑子进水了。
小时候,姚赵忠家里穷,连学费都交不起。不甘心当一辈子农民的姚赵忠,发誓要离开农村到城里去闯荡一番。他打过工,卖过兽药,原本以为离开了农村,但2019年,农业农村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部署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让他心头为之一振。
“这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好时机。我要回到农村去,那里才是我的根。”在外闯荡了三十多年的姚赵忠,发现让自己魂牵梦绕的地方,还是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骨子里他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农民。农民哪能离开土地。
农场初创困难很多,一些村民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他,他就上门,耐心细致做工作;道路不通,几次三番找相关部门反映,终于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修通了道路;环境差,他带领全家人和农场工人,经过几次环境卫生整治,让农场旧貌换新颜。
“不容易啊。”我感慨道。
“当然了,一起创业的弟弟没坚持下来,我是属牛的,有一股子不服输的牛劲。”姚赵忠这样对我说。
农场建起来了,像父辈那样做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里苦苦刨食的农民,还是做新时代的新式农民?姚赵忠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一汪碧水的鱼塘里,几个蓝色的大圆桶吸引了我的目光。“这可是个好宝贝。”姚赵忠兴致勃勃地介绍道,“过去养鱼只要往鱼塘里投放饲料就行了,但鱼粪污染了水质,不环保。鱼养多了,就会缺氧,产量低。有了这套池塘内循环高密度圈养系统,实现水循环流通,鱼类排泄物,通过循环系统全部收集到塑料大圆桶中储存,又成了稻田里的肥料。通过系统不断增氧,增加了养鱼的数量,产量提高了,养殖的鱼土腥味降低了,口感更好,经济效益提高了5倍以上。”这个在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支持下开展的项目,让姚赵忠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
之后,他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作,打造名优水稻种植推广示范基地,生产的丝苗米,因米香浓郁、口感软糯,成为当地的抢手货。
现如今,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华南农大生物药品有限公司等众多科研院校都成了他的合作伙伴。
稻田边,金黄的稻穗低垂,清风吹拂,稻浪翻滚,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你看稻田里有啥?”姚赵忠问我。灌满水的稻田中,一群鱼儿在欢快地游动。“这是我们投放的禾花鲤。”姚赵忠又指着不远处的稻田说,“那些稻田里还养了鸭呢。”我引颈张望,一阵嘎嘎的鸭叫声传来,果然有一群鸭子在田里戏水。
“这项农业技术叫稻鱼鸭共作模式,在稻田中种稻又养鱼养鸭,这种生产模式既绿色生态又高效种养,比单种水稻亩产效益增加90%以上。”姚赵忠一脸惬意地告诉我。
鱼游稻中,鸭戏田间,稻鱼鸭共生,好一幅和谐自然的画面啊。
科技让农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经过几年的发展,优农家庭农场成为“种养结合”的现代化家庭农场,被评为广东省示范家庭农场。
说话间,一群人从我们身旁走过。他们是来农场游览还是开展拓展训练的?农场除开展农业生产,还建设了科普基地、亲子游玩场、拓展训练基地和民宿,发展多种经营。
“他们是来农场培训的。”听了姚赵忠的话,我很诧异,“你要给他们上课吗?”姚赵忠笑了,“谈不上上课,只是与他们分享创办农场的经验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体会。”农场是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一些高校组织培训的农民学员来农场参观和学习。
每当这时,姚赵忠会在黑板上写下“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几个大字,用他的广式普通话跟学员们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要为乡村振兴出一把力,这是我们新时代农民的责任和担当。”
站在我面前的姚赵忠,穿件浅灰色的衬衫,衬衫扎在洗得发白的牛仔裤里,一双黑色的运动鞋上沾满了泥土。我称呼他为“老板”,他摇着手连声说:“不是,不是,我就是一农民。”我指着农场说:“经营这么大一个农场,怎么不是老板?”他搓着手,憨憨一笑,“要算也只是个农民老板”。
优农家庭农场成立于2019年4月,占地面积500多亩。这里原是一片废墟,杂草丛生,垃圾成堆。但背山面水,是一处兴办农场的好地方。
姚赵忠要办家庭农场,很多人不理解,一些人甚至冷嘲热讽:当年一门心思跳出农村,现在又回来当农民,脑子进水了。
小时候,姚赵忠家里穷,连学费都交不起。不甘心当一辈子农民的姚赵忠,发誓要离开农村到城里去闯荡一番。他打过工,卖过兽药,原本以为离开了农村,但2019年,农业农村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部署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让他心头为之一振。
“这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好时机。我要回到农村去,那里才是我的根。”在外闯荡了三十多年的姚赵忠,发现让自己魂牵梦绕的地方,还是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骨子里他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农民。农民哪能离开土地。
农场初创困难很多,一些村民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他,他就上门,耐心细致做工作;道路不通,几次三番找相关部门反映,终于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修通了道路;环境差,他带领全家人和农场工人,经过几次环境卫生整治,让农场旧貌换新颜。
“不容易啊。”我感慨道。
“当然了,一起创业的弟弟没坚持下来,我是属牛的,有一股子不服输的牛劲。”姚赵忠这样对我说。
农场建起来了,像父辈那样做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里苦苦刨食的农民,还是做新时代的新式农民?姚赵忠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一汪碧水的鱼塘里,几个蓝色的大圆桶吸引了我的目光。“这可是个好宝贝。”姚赵忠兴致勃勃地介绍道,“过去养鱼只要往鱼塘里投放饲料就行了,但鱼粪污染了水质,不环保。鱼养多了,就会缺氧,产量低。有了这套池塘内循环高密度圈养系统,实现水循环流通,鱼类排泄物,通过循环系统全部收集到塑料大圆桶中储存,又成了稻田里的肥料。通过系统不断增氧,增加了养鱼的数量,产量提高了,养殖的鱼土腥味降低了,口感更好,经济效益提高了5倍以上。”这个在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支持下开展的项目,让姚赵忠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
之后,他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作,打造名优水稻种植推广示范基地,生产的丝苗米,因米香浓郁、口感软糯,成为当地的抢手货。
现如今,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华南农大生物药品有限公司等众多科研院校都成了他的合作伙伴。
稻田边,金黄的稻穗低垂,清风吹拂,稻浪翻滚,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你看稻田里有啥?”姚赵忠问我。灌满水的稻田中,一群鱼儿在欢快地游动。“这是我们投放的禾花鲤。”姚赵忠又指着不远处的稻田说,“那些稻田里还养了鸭呢。”我引颈张望,一阵嘎嘎的鸭叫声传来,果然有一群鸭子在田里戏水。
“这项农业技术叫稻鱼鸭共作模式,在稻田中种稻又养鱼养鸭,这种生产模式既绿色生态又高效种养,比单种水稻亩产效益增加90%以上。”姚赵忠一脸惬意地告诉我。
鱼游稻中,鸭戏田间,稻鱼鸭共生,好一幅和谐自然的画面啊。
科技让农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经过几年的发展,优农家庭农场成为“种养结合”的现代化家庭农场,被评为广东省示范家庭农场。
说话间,一群人从我们身旁走过。他们是来农场游览还是开展拓展训练的?农场除开展农业生产,还建设了科普基地、亲子游玩场、拓展训练基地和民宿,发展多种经营。
“他们是来农场培训的。”听了姚赵忠的话,我很诧异,“你要给他们上课吗?”姚赵忠笑了,“谈不上上课,只是与他们分享创办农场的经验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体会。”农场是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一些高校组织培训的农民学员来农场参观和学习。
每当这时,姚赵忠会在黑板上写下“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几个大字,用他的广式普通话跟学员们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要为乡村振兴出一把力,这是我们新时代农民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