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读薄 再读厚

□程应峰

字数:1112 2023-04-05 版名:悦读
  众所周知,数学家华罗庚的治学方法是“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这是站在科技阅读和科学研究的层面上而言。“由薄到厚”的目的,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对科学知识详加分析、考虑,而后对内容增添注解,补充认识,书便“由薄到厚”。再把学过的内容贯串起来,融会贯通,提炼精要,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组织整理成精炼的内容,促进知识的迁移,方便进一步学习,这就是“由厚到薄”的过程。
  如果就文学阅读和文学写作而言,阅读的结果若是为了致用,所呈现的状态,往往是先把厚书读薄,再把读薄的书变厚,即“先读薄,再读厚”。
  可以想象,一部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文学作品,哪能字字珠玑?所以,我们在阅读这些书籍时,要注重找到其框架所在,找到其精华所在。我们把厚书——也可以说成是再创作的素材——其中的精华离析出来,变成“薄书”。然后以这本精要的薄书以及自身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为基础,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满其内容,使薄书变得厚实、厚重,最后升华为实实在在的创作成果。
  读书“先读薄,再读厚”,是文学阅读和文学写作的一种方法,一种途径。庄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意思是说,人的一生是可以看到边际的,对认知的对象却看不到边际。用能看到边际的人生去追随看不到边际的认知对象,危险将要临近;危险将要临近了还去追随看不到边际的认知对象,危险已经近在咫尺了。庄子是在告诉我们,生命有限,知识无垠,读书不能死读、硬读,还是得悠着点。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要学会把厚书看薄的缘由。
  读薄,说白了,就是要抓住书中精髓,舍弃无用杂乱的东西,把对自己有益有收获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读厚,就是要读出书中的言外之意,揣摩字里行间的意图,加以发挥和补充,从书中读到别人也读到自己。先把书读薄,找到核心所在,然后加以联想,把书读厚。这样,我们读过的书,就被我们进行了再吸收再创造,也就内化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在我们的生活中,标题式阅读、浏览式阅读、快餐式阅读并不鲜见,这实际上是于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将厚书读薄的原理。这种自觉的行为就是对有限时光不自觉的怜惜。可以说,采取厚书薄读的办法,足以提高阅读效率,将书中知识尽快转化,为己所用,以期事半功倍地提升我们的认知速度。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读薄一本书,是为着提炼出精髓。一旦提炼完成,就必须融入自己的阅历,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生活,让这本读薄的书,神采焕然,再次厚实起来,再次伟岸起来,丰富出不一样的“血肉”,直至拥有全新的面目。做学问的人读书,大抵如此,把书读薄又读厚了。也就是说,读了某些书,然后基于书中精华,融入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和主张,最后写出全新意义上的厚实的个性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