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以视障学生职业发展为例

字数:1615 2023-04-02 版名:教育理论
  □徐 欢
  特殊教育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全面+特长”,培养学生自力更生、服务社会。语文具有工具性,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如何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将语文的工具作用发挥到就业及职业发展之中。视障学生由于视力缺陷,在就业及职业发展中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如何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尊心,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我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疏导
  特殊教育职业学校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理论知识,在校外实习一年,时间非常短暂。部分学生没有整体的职业规划,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加之自身视觉缺陷,走向社会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焦虑情绪,自尊心容易受到打击。教育心理学家古柏·史密斯在《自尊心的养成》一书中提出:重要感、胜任感、力量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三个先决条件,这三个方面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才会有自尊心。
  “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热情细致的课外辅导和开放坦诚的思想交流,对学生的成就给予及时合理的强化与反馈,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和自我概念的发展。”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知人论世,对学生进行适当心理疏导,将心理疏导潜移默化融入日常教学中,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自然而然会有提升,最终,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会增强。例如在《老人与海》的教学中,通过分析“硬汉”桑地亚哥的形象和老人在生活中屡遭失败却从不服输的强者形象,激励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问题要有不服输、勇敢面对失败的勇气,从而提升学生应对困境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减少无力感。
  二、语文课堂中职场语言交流的渗透
  盲人按摩属于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语言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视障学生,由于视障缺陷,在职业服务中最多的就是以触觉和语言来弥补视觉缺陷,了解客户需求,建立长期合作。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尤其要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清楚地表达心中所想,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
  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课题组提出了“锚式情境性教学”,其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例如在必修3《表达交流》单元中,教会学生掌握“寒暄语”“致谢语”“祝颂语”“抚慰语”等典型交际语言类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按摩店的情境,分角色扮演顾客和服务人员,将固定的语句纳入情境中,进行现场表演。现场教学方式以就业为指导,将语言融入就业环境之中,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自身在口语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地改进问题,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能够更好地进行表达交流。
  三、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规范和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对学生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因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服务行业,所以礼文化的渗透在视障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礼仪文化教育更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指导视障学生就业及职业规划与发展。
  综合学习《感受儒家文化》教学中,教师拓展传统礼仪,使学生明白在日常接待客人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师说》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古代圣人尊敬师长和注重品德的态度,进一步教育学生理解学习和从师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职业发展中,任何人只要有比自己“能”的地方,都可以拜师,跟着年长的按摩师可以学习按摩经验,跟着店长学习管理按摩店的经验,跟着前台学习待客及发展业务的技巧等,通过向各类优秀的人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明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道理,实现语文教学与职业指导互相融合。
  特殊教育学校中职语文教学加强对就业指导的融入,对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创新了就业指导教育的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将二者有效地进行融合,不仅能够突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办学特色,还可以加强对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语言、人文内涵的培养,进一步落实特殊教育职业学校自力更生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西安市盲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