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解小学体育课程“急难愁盼”问题的有效策略

□游学军 黎 杰 陈志山

字数:2445 2023-04-02 版名:理论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全国各地中小学体育教师掀起了培训学习、研讨交流、贯彻落实的热潮。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不少教师是怀揣新课标理念,但课堂教学却还重复着“昨天”的育人策略,导致体育课程核心素养培育难以落到实处。原因在于,对体育课程实施中长期存在的、一直未得到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多数教师没有进行梳理与处置。本文通过厘清当下小学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并阐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从不同层面归纳当下出现的“急难愁盼”问题
  学生层面:课程对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到位,学生的视力不良率与肥胖率持续走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团队意识比较薄弱、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没有强制的学练活动多数学生懒得动、主动参与学练的学生数量还不够多。
  教师层面: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方案难以设计、大单元教学计划尚未科学构建、新样态的课时计划与以学定教只停留在理论研讨中、结构化教学不会安排、情境创设能力欠佳、健康知识技能渗透不够、对抗性游戏比赛缺失;过程性评价及对学生学业评价以简单量化为主、问题意识欠缺、课堂反思缺乏或者流于形式、教学研究意识淡薄,等等。
  学校层面:为了应付上级行政部门检查,不少学校出现“阴阳”课表;班主任占体育课现象层出不穷;好的体育课在不少领导心目中,就是整齐划一的、不出事的课,一旦出了安全事故,就追究教师责任。在年终评优过程中,不能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纾解“急难愁盼”问题的几个着力点
  针对上述体育课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一体化”的理论,结合新课标要求系统化整改。
  加强理论学习,明确体育育人价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行政层面,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体育学科教学改革文件,学习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四位一体”目标,充分认识学校体育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都具有独特的功能。
  理顺管理体系,提高运行机制效率。“双减”政策的落地,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提供了难得的时间保障和政策保证。重新建立一套适应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是高质量推进体育课程育人的关键所在,是构建学校内部以体育人良好生态的基础性工程。学校党政一把手必须重新审视,认真贯彻党和国家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而制定的方针政策。建立一把手管理学校体育课程的责任制与问责制;教导处引领、制订、督导、评估学校体育发展规划、管理制度、考评办法,抓好抓牢“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抓好抓牢校级各种体育竞赛工作和学校体育教科研工作;大队部统领学校体育“第二课堂”的各种社团、兴趣班活动;班主任协助体育教师抓好校外“第三课堂”的体育活动,让每天校外一小时体育锻炼落到实处,让体育锻炼形成校内活动重视有人抓,校外行为养成有人管的良好风气。
  重视“课堂革命”,焕发学科应有活力。笔者认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同为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就像是两个“车轮”,相互协调,“双轮”驱动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体育的育人目标。如在足球教学中,学生通过以足球技能单一技术学习、组合技能练习和游戏教学比赛、展示等结构化知识技能的学习,完整体验足球运动的魅力,让核心素养在结构化课堂学习中得到培养。通过课堂中的分层分组合作学练,小组探究学习,使每一名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在“第一课堂”上学会了动作方法,还需要在“第二课堂”进行勤练、常赛,方能掌握足球运动的关键能力——运动能力,也只有在游戏比赛、展示的真实情境中,才能让核心素养中的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构建适切评价体系与机制,实现以体育人的现实需求。通过“过程性评价”抓好体育课堂、课后体育锻炼、家庭体育锻炼的日常锻炼考核和学生参与各类体育比赛以及阶段性单元检测评价,激励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行为;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期末检测和健康知识测试等“结果性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阶段性的进步幅度;通过对学生参加校内外锻炼的态度、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学习意志力等方面的考核,给予“增值性评价”,让内隐的体育行为成为可见、可感知的激励性评价,最后从三个层面对小学生体育学段学习进行“综合性评价”,其结果直接反映学段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以及今后应着力弥补的体育学习“短板”。通过能抓得住的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三方联动”机制,让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成为天天有记载,定期有比赛与评价,个体成长有关注,评价结果公开透明的“一体化”工程。
  当然,在评价改革中除过学生评价以外,还应同步建立和完善关于教师的评价机制。比如,教师教会了学生多少运动技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步幅度,视力不良率控制与改善,肥胖程度改善,教育科研成果,论文发表,校队训练,课外训练,各类竞赛等方面的考评加分激励和扣分惩处办法。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育人生态环境。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课程的健康有序推进,离不开学校本身的宣传报道,发挥舆论工具的引领、导向功能,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宣传的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本校鲜明体育特色的战略宣传体系,讲好学生身边的刻苦锻炼、自觉锻炼的真实故事,宣传好学校体育方面的典型事例,提升家校在体育育人方面的可学可模仿事迹。着力提高学校体育传播影响力,体育文化感召力和舆论引导力。只要这样持续用力,学校体育需要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就会转化为人民满心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总之,困扰小学体育课程的“急难愁盼”问题,是制约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高质量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只有结合本校实际,改变体育课程育人观念,厘清各自学校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积极探索纾解这些“急难愁盼”问题的智慧办法,找到切实可行的有效落实素养导向的育人策略和路径,学校体育必将迎来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