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色

□李艳霞

字数:1691 2023-03-29 版名:文苑
  智者以手成艺。先民创造了古老的华夏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脉相承,中国(传统)色历历如画。
  色彩源于大自然。古人从日出日落和时序更迭的自然景色中,得出赤、青、黄、白、黑为滋生宇宙大地的基本色调,也是对世界最直观的认知,这种中国色的基调被称作“正五色”。古代哲学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五色,四季也有对应的五行属性,即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斗转星移,四季交替,自然万物的变化衍生出更多的中国色。
  被列入世界级非遗名录的二十四节气,对应自然变幻的气象和时令,充满色彩渐变的美感。立春节气,颜色起于“黄白游”的若白轻黄,承之“松花”的嫩黄微绿,转而“缃叶”的桑叶初生色,合乎“苍黄”的青青黄黄。这期间的春色,悄悄掀天揭地。“篷窗窥天缥,江水真安流,雪霁艳朱炎,相思登北楼。”青白色,其色如清,诗中说的就是中国传统色之“天缥”。然后,细润的雨水轻轻剥离冰雪的外衣,春的本色得以显现,一条条藤蔓虬结盘错,春天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雨水节气,颜色起于“盈盈”的桃花浮水,承之“水红”的深粉浅红,转而“苏梅”的小红桃杏色,合乎“紫茎屏风”的水葵茎色。雨水大情怀,春雨贵如油。随之,“山下飞鸣黄栗留,溪边饮啄白符鸠”,黄栗留即为“黄的鸟”,作为一种夏候鸟,它的归来也意味着大地变暖。同以“黄栗留”命名的中国色,亦指黄鹂鸟身上明快的鹅黄色。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表明惊蛰已到,节气颜色起于“赤缇”的赤之浅色,承之“朱草”的茎如珊瑚,转而“綪茷”的大赤之色,合乎“顺圣”的紫调鲜红。再到半春之时的春分,颜色起于“皦玉”的玉石之白润,承之“吉量”的神马之雪白,转而“韶粉”的铅粉之细白,合乎“霜地”的满地之霜色。
  当阳光更加明媚,草木萌动,万物皆显清明,于是清明节气的色彩起于“紫蒲”之紫菖蒲色,承之“赪紫”的红紫相间,转而“齐素”的帛青赤色,合乎“凝夜紫”的暗紫天色。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到来时,颜色起于“昌容”的云中紫草色,承之“紫薄汗”的宝马汗色,转而“茈藐”的染料紫色……紧随其后,天地始交,万物并秀立夏,表示盛夏正式开始,进入立夏,节气对应的中国色为“目童子”,中国人的瞳孔色,一种褐色。
  再入小满节气,此刻“竹管之音群起,翠色之意在此。”仿佛高亢嘹亮的竹笛声,通感亦可描述颜色,耳目相通,这种中国色被称为“水龙吟”。小得盈满,但小而未满,就像初露头角的荷和默默出现在水面的芰叶,于是有了墨绿“芰荷”色。循序渐进,芒种、夏至、小墨、大墨、立秋、处墨、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些节气所对应的部分中医色有筠雾、雷雨垂、赪霞、菉竹、窃蓝、余白、缣缃、栾华、翠涛、棠梨、福色、星郎、美人霁、紫梅、正青、东方既白,等等。
  中国的色彩,其实不止于色彩,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更渗透进独特的东方浪漫和非遗文化。中国剪纸是国粹,也被列入世界级非遗名录。这个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艺术,以一把剪刀和纸,巧手舞动生活艺术,让朱红、胭脂红等色大放异彩。国家级非遗的皮影戏,是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于灯盏下、围框内,指尖舞动千军万马,赋予白、黑、红、黄、绿多重浪浸与神秘。
  “线条之美”的国粹——世界级非遗的中国书法,以线为理,以笔做彩,书写华夏文明,为墨色披上文明的衣裳。同样是世界级非遗的宣纸制作技艺,轻似蝉翼,恰似细绸墨韵万交,纸寿千年,色泽光洁如玉中带点杏色,可敬可亲。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千种线色,以针作笔,勾勒斑斓世界,色彩清新,艳而不俗、浓淡制宜,富有诗意。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去年被列入世界级非遗,赋予绿、红、青、白等茶色返璞归真的感染力,瓷器里的龙泉青瓷传统炼制技艺,是全球首个入选“非遗”的陶瓷类项目,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其巅峰时期的釉色——粉青、梅子青,惊艳了世人。千年非遗的雕版印刷技艺,也是国家级非遗,匠人们一人一刀一板,在木色、墨色、纸色中印刻历史文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代代先人在生活中创造、传承,又继续在生活中延续着。带着千年的流光,凝练祖先的智慧,充满中国元素,中国色悄无声又无处不在,在岁月中行云流水,意境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