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本上的“自留地”

□李小娟

字数:1245 2023-03-29 版名:成长
  二十年前,我在一个乡镇的初级中学任教。当时,不到三十岁的我,对教书有着无与伦比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和他们有一个平等真实的交流,从每天上课后要写“教后记”这个事中得到一个灵感:让学生每天作业完成后,在后面缀一个“做后记”。
  这个小小的天地,是独属于我和学生的“自留地”。因此“做后记”的内容、字数、格式均没有限制。学生可以写对课堂内容的困惑质疑,也可以是一两句心情抒发……总之,只要你写,我就认真看。
  一开始,学生对这个要求大多应付了事,从他们写的话语中,能明显感受到这一点。面对这种现象,虽然因为和预期效果不一致,感觉有些失落。但换个思路又想了想,哪有什么事,一做就能达到预期目标呢?也许,孩子们是习惯了“集体”作业,而不习惯在“自留地”上自由操作吧!所以,还是顽强坚持着,继续要求。
  课堂上,我一次又一次给同学们认真解释设置这块“自留地”的初衷,并且每次只要是写了“做后记”的作业,我总是会在本子上给他们写一两句回应。慢慢地,我发现开始有同学认真对待了,“做后记”的内容也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我的回复也越来越细致。在孩子们的“做后记”中,我能了解到班上发生的事,还能了解到个别同学的家庭情况,当然,还有对课堂学习的感受和疑惑,也有对我的关心和祝福。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调到职业高中任教。依然担任语文教学,也试图继续这个做法。可惜,职中的特殊情况,导致我的“自留地”有些荒芜。2012年,我又一次开始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初次与同学们明确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时,我再次提出了这个要求。刚刚从小学进校的小不点,对这个要求很是茫然。第一次的“做后记”中,大多数孩子都写的是“今天我们学了一篇新课文”。“老师,您辛苦了。”“我们今天开学了。”……
  因为有过之前的经验,面对这种交流,我会在他们每个写了“做后记”的本子上,写上我的关心和询问。“那今天的课文,你听懂了吗?”“你今天的作业多吗?累不累?”“开学第一天,感觉怎么样呢?”……
  第二天,我欣喜地发现,他们在“做后记”中对我的询问有了回答。就这样,我又和我的新学生,在作业本上开辟的这块“自留地”中开始了对话交流。后来,他们越来越习惯在“做后记”中和我说各种心里话。我总是能很快知道他们有人最近心情如何,班上又有了什么新鲜事……我在本子上开导他们的烦恼,回答他们的疑问,他们也会在“做后记”中送上最美的祝福给我。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因为有了这块“自留地”,我与孩子们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一转眼,用这样的交流方式我已经送走了几届孩子。在迎来2018级新生时,突然觉得“做后记”这三个字实在缺乏美感,也不够“语文”,几经思索,最后将“做后记”栏目改成了“心语天地”。心与心交流,语与语共融,期望他们能在这片“自留地”留下最美的成长印记。这方小小的“心语天地”成了我们的秘密花园。最终在2021年的中考中,我们的语文也开出了耀眼的花朵。
  师生是一场缘分,我愿意用自己最真的心,和他们在作业本上的这块“自留地”里奏响成长最美的旋律,见证更多成长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