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备忘录》, 不容错过的珍贵学习体验
□何 捷
字数:1958
2023-03-26
版名:知行
统编三年级下册第4课是自读课文,选编了汪曾祺先生的《昆虫备忘录》。可惜是“自读”,被不少教师人为忽视。真心告诫各位青年教师,对课文的学习不能因为课文的“出身”而有所不同。自读课文《昆虫备忘录》,具备着精彩异常的学习资源,将带来不容错过的珍贵学习体验。
先说以“备忘录”为题,统编六年学习中,只此一次,别无他处
仅凭这一点,这一课必须得到重视。认真有效地学习《昆虫备忘录》,将成为无法磨灭的美好记忆,留下深刻且影响终身的学习体验。
备忘录,顾名思义就是怕自己忘记,赶紧记录下来。而且大多情况下是随手记录,以备咨询、调阅。养成“随记”这一习惯,可以追溯到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习作《写日记》。写日记,最大的意义就是通过每日随记,养成写的习惯。到了三年级下册,再通过《昆虫备忘录》这一课,将“备忘录”这一文体教学与之呼应,让随记持续发力,养成每日动笔,持续写作的好习惯。
习惯的养成,特别是让写作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写作成为证明生命个体独特存在的方式,毫无疑问是“终身大事”。产生写作灵感,养成写作习惯,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
从这个角度看,《昆虫备忘录》就是稀缺的教学资源,因为它将带来的改变是彻底的。
再说以“备忘录”为线索组织教学,可以让自读自学变得异彩纷呈
可以将教学分为三大版块进行,这样的设计与划分,能让统编版的略读课文呈现出无与伦比的精彩。
版块1:检索“备忘录”,究竟是备忘了什么?
让学生自读《昆虫备忘录》,检索归纳全文四个部分内容,究竟都“备忘”了些什么?其实,写了什么并不是学习难点,学习成果的获得,仰仗于学生阅读时的直觉反应。当然,也考验学生的概括能力。只不过,这是学习全过程的预热阶段。
版块2:发现“备忘录”,究竟是怎么写成的?
指导学生从写法角度分析课文,提取作者的写作方法,获得作者的写作密码。教学中,教师可以做好示范。教师可以选取“复眼”这一版块进行示范。作者写复眼,是通过“阅读+思考”的方法进行的。通过阅读,知道蜻蜓有复眼,之后加上自己的思考,设想人类是否应该有这样一对复眼。全段写得可爱、天真。经过教师示范后,学生可以展开自学,发现其他片段的写作密码。
四部分分别解读后,还要进行综合梳理,归纳并发现作者真正的写作秘密——勤于观察、饶有兴致地参与体验,最后还可以通过阅读进行补给。
“备忘录”是如何写成的?这一秘密通过学习可以获取。而获取这一秘密,将有助于学生在课内得法,在课外学习中迁移;有助于学生日后在需要写相似的文章时运用。
版块3:了解“备忘录”,究竟有什么特色?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开合作学习,共同总结出“备忘录”的三大特点。
特点1:形式上。备忘录的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有足够的灵动性。
特点2:文笔上。例如此文,汪曾祺先生笔下的“备忘录”,选材独特,写得非常亲切,通俗易懂。
特点3:功能上。汪曾祺先生写“备忘录”,如同为自己建设了一个写作素材库。后来,他确确实实根据这些素材,做了扩展。每一个写备忘录的作者,都在为自己的写作大厦,囤积建设素材,以便随时扩充。
最后说以“备忘录”为基础,学习上的迁移拓展可以怎么做
检索资料,发现汪曾祺先生还真的用《昆虫备忘录》做了拓展。例如,一九八七年第九期的《北京文学》上,刊发了汪曾祺先生的《夏天的昆虫》。他在题记中写道:“我只是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这些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现在的孩子大都只在电子玩具包围中长大,未必是好事。”
再看发表出来的《蜻蜓》,和之前看到的“复眼”版块不同。文章节选如下:
家乡的蜻蜓有四种。
一种极大,头胸浓绿色,腹部有黑色的环纹,尾部两侧有革质的小圆片,叫做“绿豆钢”。这家伙厉害得很,飞时巨大的翅膀磨得嚓嚓地响。或捉之置室内,它会对着窗玻璃猛撞。
一种常见的蜻蜓,有灰蓝色和绿色的。蜻蜓的眼睛很尖,但到黄昏后眼力就有点不济。它们栖息着不动,从后面轻轻伸手,一捏就能捏住。玩蜻蜓有一种恶作剧的玩法:掐一根狗尾巴草,把草茎插进蜻蜓的屁股,一撒手,蜻蜓就带着狗尾巴的穗子飞了。
一种是红蜻蜓。不知道什么道理,说这是灶王爷的马。
另有一种纯黑的蜻蜓,身上、翅膀都是深黑色,我们叫它鬼蜻蜓,因为它有点鬼气,也叫“寡妇”。
可见,“备忘录”在写就之后,可以大有可为。“备忘录”犹如一个零部件,可以继续加工、改造,做各种的创作与尝试。“备忘录”中的片段,可以作为“局部”融入另一个全篇,可以根据这一基础,继续拓展写作,进行扩充、完善,甚至是全面改造。总之,有了备忘录,随时可以调取,创意能够得以延续。
不少作家都有写备忘录的习惯,有的还为备忘录建立档案,在备忘录中做各种标注。有学习者还出版专著,专门介绍如何做笔记,如何做资料卡……从这个角度看,学习这一篇《昆虫备忘录》,影响的不仅是写作,而是整个学习系统。学习价值尤为重大。
先说以“备忘录”为题,统编六年学习中,只此一次,别无他处
仅凭这一点,这一课必须得到重视。认真有效地学习《昆虫备忘录》,将成为无法磨灭的美好记忆,留下深刻且影响终身的学习体验。
备忘录,顾名思义就是怕自己忘记,赶紧记录下来。而且大多情况下是随手记录,以备咨询、调阅。养成“随记”这一习惯,可以追溯到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习作《写日记》。写日记,最大的意义就是通过每日随记,养成写的习惯。到了三年级下册,再通过《昆虫备忘录》这一课,将“备忘录”这一文体教学与之呼应,让随记持续发力,养成每日动笔,持续写作的好习惯。
习惯的养成,特别是让写作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写作成为证明生命个体独特存在的方式,毫无疑问是“终身大事”。产生写作灵感,养成写作习惯,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
从这个角度看,《昆虫备忘录》就是稀缺的教学资源,因为它将带来的改变是彻底的。
再说以“备忘录”为线索组织教学,可以让自读自学变得异彩纷呈
可以将教学分为三大版块进行,这样的设计与划分,能让统编版的略读课文呈现出无与伦比的精彩。
版块1:检索“备忘录”,究竟是备忘了什么?
让学生自读《昆虫备忘录》,检索归纳全文四个部分内容,究竟都“备忘”了些什么?其实,写了什么并不是学习难点,学习成果的获得,仰仗于学生阅读时的直觉反应。当然,也考验学生的概括能力。只不过,这是学习全过程的预热阶段。
版块2:发现“备忘录”,究竟是怎么写成的?
指导学生从写法角度分析课文,提取作者的写作方法,获得作者的写作密码。教学中,教师可以做好示范。教师可以选取“复眼”这一版块进行示范。作者写复眼,是通过“阅读+思考”的方法进行的。通过阅读,知道蜻蜓有复眼,之后加上自己的思考,设想人类是否应该有这样一对复眼。全段写得可爱、天真。经过教师示范后,学生可以展开自学,发现其他片段的写作密码。
四部分分别解读后,还要进行综合梳理,归纳并发现作者真正的写作秘密——勤于观察、饶有兴致地参与体验,最后还可以通过阅读进行补给。
“备忘录”是如何写成的?这一秘密通过学习可以获取。而获取这一秘密,将有助于学生在课内得法,在课外学习中迁移;有助于学生日后在需要写相似的文章时运用。
版块3:了解“备忘录”,究竟有什么特色?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开合作学习,共同总结出“备忘录”的三大特点。
特点1:形式上。备忘录的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有足够的灵动性。
特点2:文笔上。例如此文,汪曾祺先生笔下的“备忘录”,选材独特,写得非常亲切,通俗易懂。
特点3:功能上。汪曾祺先生写“备忘录”,如同为自己建设了一个写作素材库。后来,他确确实实根据这些素材,做了扩展。每一个写备忘录的作者,都在为自己的写作大厦,囤积建设素材,以便随时扩充。
最后说以“备忘录”为基础,学习上的迁移拓展可以怎么做
检索资料,发现汪曾祺先生还真的用《昆虫备忘录》做了拓展。例如,一九八七年第九期的《北京文学》上,刊发了汪曾祺先生的《夏天的昆虫》。他在题记中写道:“我只是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这些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现在的孩子大都只在电子玩具包围中长大,未必是好事。”
再看发表出来的《蜻蜓》,和之前看到的“复眼”版块不同。文章节选如下:
家乡的蜻蜓有四种。
一种极大,头胸浓绿色,腹部有黑色的环纹,尾部两侧有革质的小圆片,叫做“绿豆钢”。这家伙厉害得很,飞时巨大的翅膀磨得嚓嚓地响。或捉之置室内,它会对着窗玻璃猛撞。
一种常见的蜻蜓,有灰蓝色和绿色的。蜻蜓的眼睛很尖,但到黄昏后眼力就有点不济。它们栖息着不动,从后面轻轻伸手,一捏就能捏住。玩蜻蜓有一种恶作剧的玩法:掐一根狗尾巴草,把草茎插进蜻蜓的屁股,一撒手,蜻蜓就带着狗尾巴的穗子飞了。
一种是红蜻蜓。不知道什么道理,说这是灶王爷的马。
另有一种纯黑的蜻蜓,身上、翅膀都是深黑色,我们叫它鬼蜻蜓,因为它有点鬼气,也叫“寡妇”。
可见,“备忘录”在写就之后,可以大有可为。“备忘录”犹如一个零部件,可以继续加工、改造,做各种的创作与尝试。“备忘录”中的片段,可以作为“局部”融入另一个全篇,可以根据这一基础,继续拓展写作,进行扩充、完善,甚至是全面改造。总之,有了备忘录,随时可以调取,创意能够得以延续。
不少作家都有写备忘录的习惯,有的还为备忘录建立档案,在备忘录中做各种标注。有学习者还出版专著,专门介绍如何做笔记,如何做资料卡……从这个角度看,学习这一篇《昆虫备忘录》,影响的不仅是写作,而是整个学习系统。学习价值尤为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