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传统文化浸入身心

□李 琳

字数:1515 2023-03-26 版名:教育理论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熠熠生辉的瑰宝。穿越五千年,我们能感知中华汉字的优美,能品味诗词歌赋中的人生百味,也能享受到琴棋书画的熏陶,这些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一方面能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容,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和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个体的成长历程中,儿童时期接触的教育往往会深深地印记在心中,并有可能伴随其一生,影响其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为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给学生多传递一些真善美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其情操、培养其性格,在课程教学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提高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教师提及何为优秀传统文化,大部分学生潜意识中第一印象便是汉字、古诗词等,殊不知,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遗留堆积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其中不单单包含学生自认为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有我国的传统节日、民族的各种礼仪和习俗等精神文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缺失,使得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偏移,导致如今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是为满足语文学习要求而进行。
  为改变这一现状,语文教师应该适当地在日常阅读中培养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例如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向学生讲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除了讲授关于诗人的字号还有古诗词的相关翻译之外,教师不妨在给学生分析诗词中身处异乡的游子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情感基础上,向学生传递关于重阳节的相关知识,增加学生对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的了解。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
  在如今物质条件日益富裕的时代背景下,充斥在小学生眼球中的事物不仅只有书籍,电子商品等娱乐产品的出现,逐渐吸引学生的目光,扰乱其本应当专注于学习的身心,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淡出学生的视野,从而导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习惯无法养成。教师需要培养小学生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比如借助古诗词简单精练却饱含精神文化资源的特点,教师在早晨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可以增强早晨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力,也利于学生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习惯的培养。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比较经典的古诗名句,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孟郊《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中的含义对学生来说简单易懂,其传达的关于母爱与感恩的正能量,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对小学生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习惯的培养有着促进的作用。
   三、将亲身感受融入教学中
  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要有所体会,有所收获,所以,亲身体验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们接受和了解,游览博物馆和展览馆是拓展课外知识、丰富课外生活的好方式。
  例如,全国各地都建有博物馆和展览馆,馆内有专业的讲解员和志愿者,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通过了解英雄事迹,回望历史,感受千百年来一直传承的优秀精神,来到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引导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另外,在传统节日来临时,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们一起开展各种民俗活动,鼓励学生们多了解和参与民俗活动,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端午节日来临时,一起包粽子;在元宵节日来临时,一起吃元宵,既能拉近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又能够让同学们体会到欢聚的快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既利用了语文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又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工作中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由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永葆鲜活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盈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