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需联动施治

□王 琦

字数:1229 2023-03-22 版名:声音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民进中央提交《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家校社协同管理体系》的集体提案,建议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加强对中小学校心理健康管理的指导和支持,优化中小学生精神卫生资源统筹和诊疗机制。(3月14日《法治日报》)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小学生抑郁、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频发,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问题。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需要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
  从客观上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社会转型的进程不断深化,对青少年心理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主要因素,还在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一些学校虽然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教师缺乏咨询实操能力,心理咨询仅仅停留在谈心、辅导层面,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存在污名化或病耻感的错误认知,或是简单理解为青春期叛逆的正常表现。
  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发育到成人的重要转折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对于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树立理想信念和生活目标具有关键意义。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学校、家庭和全社会要引起高度重视,联动施治,形成合力。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关怀,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纳入教学考核内容,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家长应该树立自己是孩子成长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将关注点从应试教育转变为孩子长远、充分的发展。一些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往往和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人格培养,对其心理需求关注不够有关。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祝响响建议,家长要扮演好“三重角色”:孩子的亲人、朋友和战友。这值得许多家长深思。
  对于社会来说,应规范涉及未成年人的产品和活动,营造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避免造成部分青少年产生严重心理障碍,甚至诱发犯罪。2022年1月,上海发布《上海市密室剧本杀内容管理暂行规定》,成为全国首个正式将密室剧本杀纳入管理的城市。规定增加了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相关要求,“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注重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对不适宜未成年人参与的密室剧本杀活动,经营单位应当在显著位置或活动前予以提示,并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各地各部门应加强社会新业态监管,建立前置审查、限制性分级机制,防止一些恐怖、血腥和暴力元素可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