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赏柳何处去, 长安东郊灞桥上

□刘永加

字数:2122 2023-03-22 版名:文化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阳春时节,杨柳摇曳,美不胜收。说起古代春天赏柳、折柳送别的佳处,莫过于长安东郊的灞桥了。
  灞桥始建于汉代,位于长安东南三十里处灞水上,周时,它名滋水。秦穆公称霸西戎时,易名灞水,寓意霸权,又修了桥,名灞桥。
  秦代时,人们就开始在灞水两岸广植柳树。汉代京师长安,熙来攘往的客流盛况空前,送客一般都送到灞桥头,则折柳以赠别,以寄托送别与思念之情,渐成习俗。据古代地理著作《三辅黄图》载:“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慢慢地,灞水沿河两岸,一步一柳,烟笼十里,每值阳春时节,款款风起,古柳絮飞,犹如白雪舞风,这就是关中八景之一的“灞柳风雪”。
  灞桥折柳习俗延续到唐代更为兴盛。盛世大唐,在灞桥边上建起驿亭,凡送别者,必然聚此话别。当时的大诗人李白没少在灞桥头送别友人,他在词作《忆秦娥》中就写“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高适的诗句“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更是把灞桥折柳送别描写得悲切感人。
  灞桥的柳与长安城里的柳是一脉相承的。长安在汉代植柳就很广泛了,柳树还被引植到皇家宫廷苑囿中。到了隋代,长安继续植柳。特别是隋炀帝开凿汴河(大运河的一段),在河堤两岸种植柳树。唐白居易《隋堤柳》写有“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的诗句。
  唐代长安城的街道绿化十分出色,其中柳树贡献也很大。据载:“自端门至定鼎门……隋时种樱桃、石榴、榆、柳,中为御道,通泉流渠,今杂植槐、柳等树两行。”这个记载是说,街道两边的沟堤上还种了许多柳树。靖恭坊南街柳树栽植很多,晚唐李商隐《关门柳》诗写道:“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晚唐杜荀鹤《御沟柳·律到御沟春》诗也写道:“律到御沟春,沟边柳色新。细笼穿禁水,轻拂入朝人。”都是唐人赞美长安街道柳树绿化盛景的诗句。
  在长安还有瑞柳的传说,《旧唐书》中记载:“中书省有柳树,建中末枯死,兴元元年车驾还京后,其树再荣,人谓之瑞柳。”白居易的《望驿台》:“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这说明,当时街坊里都植有柳树。
  同时,长安的风景区也多植柳,城内曲江池畔、九龙池岸、洁渌池畔多种植柳树,池畔多柳形成一道独特风景。据《中朝故事》载:“曲江池畔多柳,号为‘柳衙’,意谓其成行列如排衙也。”兴庆宫九龙池柳树也多,“池四岸植佳木,垂柳先之,槐次之,榆又次之。”太极宫内柳树也很常见。而东出长安都门的长乐坡、灞桥驿一带行道树也多以柳树为主,唐卢纶《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其二写道:“杂花飞尽柳阴阴,官路逶迤绿草深。”晚唐李商隐《柳》诗有:“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都是题咏道旁柳树的诗句,出长安这四五十里驿路两侧,多是人工栽植的“官柳”。
  正因为长安的柳树多,人们对柳树自然十分喜爱。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时,曾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栽植在拉萨道路两旁及大昭寺四周。这些树被当地人民亲切地称为唐柳和公主柳,表达了对文成公主故乡长安的向往。
  唐长安折柳送别除了灞桥,还有章台。这里原为汉时长安城章台街,是歌妓聚居之所,街多柳树,人们有时也在这里折柳告别。
  唐时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据《太平广记·柳氏传》载:章台柳原意指一柳姓歌伎,与才子韩翊相爱。唐朝天宝年间,韩翊羁滞长安,与李生相友善。李生的爱姬柳氏,“艳绝一时,喜谈谑,善讴咏”,非常爱慕韩翊的才华。李生遂慷慨将柳氏赠给韩翊,并解囊资助三十万玉成二人婚事。
  第二年,韩翊得登第,回老家昌黎省亲,暂时将柳氏留在长安。恰逢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为躲避兵祸,柳氏剪发毁形,寄居在法灵寺。这时韩翊已经被淄州节度使侯希逸聘为书记官。等到唐肃宗收复长安后,韩翊就派人到长安秘密寻找到柳氏,给她带去一些金子和一首《章台柳》词:“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柳氏捧金呜咽痛哭,答赠了《杨柳枝》:“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但不久柳氏又被番将沙吒利劫掠。
  后来,韩翊随希逸入觐京师,唐肃宗得知情况后,下诏断柳氏归韩翊,夫妻终得破镜重圆。成语“章台杨柳”就由此而来,比喻窈窕美丽的女子。
  那时,人们分别时为啥要折柳相送呢?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挽留之意,一为不忍分别,恋恋不舍,二为永不忘怀。清褚人获曾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他的意思是,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柳枝被折下来,犹如行人将别,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
  灞桥历史上一直居于关中交通要冲,它连接着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据《雍录》载:“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而入出崤、潼两关者,路必由之。”唐王昌龄有《灞桥赋》:“惟梁于灞,惟灞于源,当秦地之冲口,束东衢之走辕,拖偃蹇以横曳,若长虹之未翻。”可见,灞桥位于交通要冲,是人们从长安东行的起始点,自然是人们送行的佳处。再加上这里历来植柳多,柳姿婀娜,赏柳折柳地,非它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