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提示:

理性选择培训机构理性支付培训费用

字数:669 2023-03-22 版名:新闻
  本报综合讯 为切实减少新学期消费侵权事件,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特提醒广大家长和学生,要理性看待校外培训,理性选择培训机构,理性支付培训费用。
  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等部门指出,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既无资格资质、无质量保证,又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为方便家长查询,教育部开通了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家长可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选择具备资格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
  广大学生家长在缴纳培训费用前,要与校外培训机构签订由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特别要关注涉及课程、从业人员、费用的条款,明确约定退费情形、退费方式,同时索取正规发票并妥善保管。
  家长和学生要理性支付培训费用,不要支付超过3个月或60个课时的费用;非学科类培训一次支付不超过5000元限额的费用。同时,要警惕以“充值赠送”等方式诱导超时段、超限额收费。要通过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完成培训缴费,切勿通过转账或现金等方式将培训费用支付给除预收费资金监管账户以外的任何账户。
  家长和学生需警惕机构虚假宣传。一些培训机构刻意夸大宣传培训效果、培训成绩、从业人员力量。建议家长和学生“三思而后行”,实地考察培训机构的办学场所、从业人员力量、经营情况、设施设备等情况后,再做决定。
  2023年,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将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校外培训“平安消费”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强化校外培训预收费资金监管、加快校外培训消费纠纷化解、加强消费教育指导、严肃查处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切实维护学生及家长合法权益。以上据教育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