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运用不同题型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张宁

字数:1521 2023-03-19 版名:教育理论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提高解决问题的教学水平,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的突破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出综合性强的题目,在教学中运用不同题型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一、运用一题多解类题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就是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所以,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多途径分析去解决问题,从而改变学生思维的单一性、狭隘性,鼓励和提倡一题多解,积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一辆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120千米/时。比一辆货车的速度快1/2,这辆货车的速度是多少?引导学生开展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
  1.从倍数关系考虑,把小轿车比货车速度快的部分看作1倍量,小轿车的速度就相当于1倍量的(1+2)倍,货车的速度就是1倍量的2倍,列式是:120÷(1+2)×2。
  2.从方程的角度考虑,设货车的速度是X千米/时,根据等量关系式:货车的速度×(1+1/2)=小轿车的速度,列式是(1+1/2)X=120,货车的速度+货车的速度×1/2=小轿车的速度,列式是X+1/2X=120。
  3.从单位“1”考虑,把货车的速度看作单位“1”,客车的速度就相当于货车速度的(1+1/2),求货车的速度,列式是:120÷(1+1/2)。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大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二、运用规律类题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善于质疑和发现问题,深入钻研与思考问题,从一些复杂的事物中把握其本质,并加以深入分析和解决,而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质疑一般经过有疑—无疑—有疑的过程。教师应先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对问题大胆质疑。经过质疑后,学生往往以为问题已经解决。在此“无疑”情况下,教师要抓住学生似懂非懂的时机,再次“激疑”,以产生新疑问,再从“无疑”中求“有疑”,使学生大脑得以“开窍”。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重要手段。
   三、运用开放类题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中不应把现成的知识、经验直接教给学生,应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问题,探索未知领域,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例:一次甲、乙、丙三位朋友合乘一辆车出去办事,车费由三人合理分摊。甲在行到12千米的地方下车,乙在行到24千米的地方下车,丙一直行到36千米的地方才下车,并付了108元的车费。请问他们三人各应承担多少车费才比较合理?
  学生A是这样解答的:按各人乘车的路程比来分配车费。甲、乙、丙三人坐车的路程比为1:2:3,所以,甲应分摊:108÷(1+2+3)=18(元),乙应分摊:18×2=36(元),丙应分摊:18×3=54(元)。
  学生B的思路是这样的:三人应按路段平均分配车费。第一段三人平均承担,每人车费是108÷3÷3=12(元);第二段乙、丙两人平均承担,每人分配车费108÷3÷2=18(元);第三段丙一人承担车费108÷3=36(元)。这样他们三人应承担的车费是甲:12元;乙:12+18=30(元);丙:12+18+36=66(元)。
  这是一道综合开放类型题,既有情境开放,又有过程开放和结论开放。它的计算结果因分配方案的不同而不同。我们在解答时需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和数学素养。这样一道练习题,解答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创造性的过程。
  综上所述,思维品质的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因此,对其培养应注重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西飞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