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刘昕蕾 朱丽丽

字数:1513 2023-03-19 版名:教育理论
  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学生学习素养和学习技能往往不能自发地产生,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学习体验中逐渐培养。课堂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要场所,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设计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新课标要求教师做好角色的转变,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趣味性和参与感强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参与中有思考、有合作、有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给出一些策略性建议。
   一、在问题情境中导入新知
  小学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活泼好动,很难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枯燥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缺乏一定的联系,具有一定的距离,这都将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基于此,教师可以采用创设生动活泼、与学生生活经验贴近的大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问题性和情境性等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搭建新知与生活情境之间的桥梁,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在“方向与位置”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熟悉的某一个动画人物为主人公,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动画人物以图片中心为观察点,如何描述家、公园、学校等的位置”,这样的设计能够快速地引导学生进入参与思考的学习过程中,激发探究兴趣。
  二、在连续设问中引领探究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使其具有一定的难度,有相当一部分的数学知识单靠机械性的记忆是很难理解的,学生需要在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中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在笔者看来,针对有难度的知识,可以采用连续设问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更具沉浸感的数学思考情境,帮助学生在层层设问中不断加深思考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此外,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是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也同样是师与生交流、互动和反馈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合作性学习中更能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
  例如:在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中,教师可以采取连续设问、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里有平行四边形?”,结合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伸缩门”这一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具有一定的平行四边形特征;在学生进行相关的回答之后,教师进行进一步的设问,引导学生从“伸缩门”出发,自主地描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紧接着,教师则可以结合伸缩门的推拉变形,使用具体的教学道具来带领学生沿着对角进行平行四边形的拉动,在具体的图形变换中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初步的思考和探究。
  三、在合作学习中开发素养
  问题情境的创设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师同样能够帮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地提高学习效率。在笔者看来,教师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进行充分的探究。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很好地开发出来,他们能够更好地体验独立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趣味,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和学习兴趣都很有帮助。
  例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测量”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小组合作探究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协作,组内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使用直尺、绳子等工具,对课桌的长度、高度或是某一同学的身高进行测量,有人测量、有人记录、有人汇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探究中,教师对小组进行过程性评价,通过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生生合作探究之中。
  总而言之,以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在有趣、有效、有料的情境体验中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思考、探究以及合作性学习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产生启发。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安航天城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