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不“走形”事关轮岗“走心”

□孟祥杰

字数:1081 2023-03-15 版名:声音
  实行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来均衡教育资源,在当今不同区域的教育差距仍然明显的现实下,不失为一项有现实意义的制度,而它也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职能部门和相关学校的责任心、管理智慧和教育情怀。此时必须看到,如果相关工作不到家,便容易出现有违初心的“走形”情况,值得引起高度的重视。
  交流轮岗,那种认为交流主要是先进学校输向后进学校的做法显然是偏颇、错误的,从以前的不少案例来看,这种做法需要引起警惕和防止发生。我们要摒弃传统的单向交流,而代之以先进与落后学校的双向交流。
  从交流的意义和师资水平提高的初衷上来说,双向渠道交流应该成为常态的机制,尤其是对于能够更易于在本土扎根的当地教师而言,其潜在的意义更是巨大。此时在面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事项上,应该清醒地看到,对于艰苦地区的教育师资配备来说,共享、轮岗交流终究只是一种短期的手段,培养本土化的教师,才是解决艰苦地区的师资能扎下根来的最可靠措施。
  摒弃“包袱”思想,让交流轮岗在依法依规的情况下进行。以前,我们不乏见过借“交流”之名,将一些视为“包袱”的特殊人员作为交流对象的现象。认真对照国家相关法律条文的话,不难发现这样的交流不但违背人文情怀,也是缺乏法律意识且有损教师身心健康的行为。交流轮岗的教师往往担负着到所在学校进行帮助、提升的重要任务,一般是担任一线教学和满工作量的角色,如果借机把这些“弱势群体”交流出去,不但会给相关学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样也有悖于国家法规精神,最终既不利于交流教师的成长,也不利于被交流学校的水平提升。
  摒弃“惩罚”意识,让交流在公正和激励的原则下进行。交流轮岗,无论如何不能异化为对教学成绩差、个性突出、人缘欠佳、有错误加身等教师的惩罚性措施。上述教师,正是最需要鼓励关怀和帮助上进的人员,如果借机将交流视为对他们的“惩罚”和对其他人员的“警示”,不但有悖交流轮岗的初衷,更会促使上述人员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会产生可以预见的不利后果。因而,交流前应严格依据相关规定,如发达学校向不发达学校派出的教师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并制定明确和公正公平的规则制度,摒弃“票选”“末尾淘汰”等缺乏科学性的做法,加之做足沟通解释和善后工作,让交流人员带着感情、使命和干劲到达新的岗位。
  很多实践也已证明,让交流在公正和激励的原则下进行,解决交流教师的后顾之忧,并为他们搭建起专业发展和干事创业的平台,是能够降低工作难度的。
  交流轮岗虽然还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但在还没有其他措施能替代它之时,现今最需要做的是充分回应相关教师的合理诉求和切实利益,让“走心”的轮岗促进教育均衡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