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夏布 “中国草”盛放的奇迹
□白 云
字数:1739
2023-03-15
版名:文化
千丝万缕理成行,排线刷浆露异香。漂染罗纹工艺巧,三江夏布数荣昌。
——荣昌民谣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苎。彼美淑姬,可以晤语。”《诗经》现存的305篇中大多都是记载先秦时期的衣食住行,这篇《东门之池》描绘男子对东门外水池中浸麻女子的爱慕,也展示了比岁月更悠长的中国古老麻布手艺。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麻布,是我国最早的布,今称为“夏布”。在“夏布之乡”重庆荣昌,一双双粗糙而灵巧的手绩纱整经忙碌不停,一把把精致而光滑的梭子穿梭不绝完美交织,夏布的传奇依然在延续。
巴蜀之地,从来苦夏闷热难当,荣昌自古是苎麻的产地,织成的苎麻布轻柔胜丝,清凉爽身,正是作夏日衣料的佳品,所以称“夏布”。夏布,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布料,织造技艺代代传承,至今仍在荣昌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古史载:“古者先布以苎始,棉花无始入中国,古者无是也。所为布,皆是苎,上自端冕,下讫草服。”苎麻,因纤维细长质轻,弹力大光泽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主要的衣着原料,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之称,中国的苎麻产量约占全世界苎麻产量的90%以上,所以在国际上又被称为“中国草”。汉朝时,夏布被称作蜀布,上品细润,价值不菲;唐朝时,夏布成了贡品,《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荣昌夏布“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汉唐时还流行一种“白苎舞”,舞者身着薄如雾气的白色夏布起舞,在悠扬的音乐里变幻身姿。“白纻春衫杨柳鞭,碧蹄骄马杏花鞯。”宋代晏几道曾这样赞美白纻麻衣。时隔千年,仿佛依旧能幻化出春衫轻快飘逸的仙游场合,想必唯有白纻方能配得上吧。
“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荣昌龙集镇的路边,随处可见碧绿柔韧的苎麻,苎麻皮和秆之间的薄纤维,通过漂洗就是夏布的原料苎麻丝。从事生产的农家,处处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咯叽咯叽”的织布机声音从一间间民房中传来,宛如时间的原始语言,神秘而久远。“幺妹要勤快,勤快要绩麻。三天麻篮满,四天崩了架。”流传在当地的《麻布神歌》这样唱道。由于苎麻原料的胶质厚重,成麻不规则,所以每道工序均采用纯手工方式,不能以机器替代,从苎麻到夏布要经过打麻、绩纱、挽麻团、牵线、刷浆、织布、漂洗、印染等十几道工序,方成布匹。其中,绩纱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很费工,老妈妈将一扎扎麻解开,用指甲将麻片劈成麻丝,卷成一缕缕,放入清水盆中,梳成一根根苎麻细丝,放在大腿上,用手捻接成细小麻纱线。而纱线变成团,需把两个头靠在一起,十字交叉一根根地接,然后再拧成一股绳。用圆筒卷成如茧状一样的小团缕,这就是挽麻团儿,将来作经线。而芋线是织布的纬线,挽芋线时用一根约三寸长的竹枝将麻线上下缠绕,挽成两头小中间大的芋儿,挽好后抽出芋子棒,规整后的麻“芋子”大小形状要能放进纺织机上的梭子线盒才算合格。
“编布苦,编布难,一纱一线把我拴;编落多少日和月,编断多少美姻缘。东家活路亏得紧,有做无吃泪涟涟……”织机上多是年轻媳妇们,她们哼唱的织布谣诉说着织布的辛苦。在织布之前先要将经纱牵疏入筘然后上浆,苎麻只有上浆之后,变得光滑才可以织布。房间里摆放着古老的织布机,如果没有悬在空中的一盏盏白炽灯,真的会让人恍惚,以为回到了男耕女织的农耕时代。织造工坐在一台老式木质织布机上,下腰、踩踏板、双手翻飞丢梭、推筘,手脚腰并用,不断地重复着这一连串动作,让人眼花缭乱。随着织布机上下摆动,左右交合,梭子来回飞动,不经意间,经线和纬线已无数次交织在一起,搭在柱梁上的夏布一点点地增长着,光阴悄无声息地爬满夏布的每根麻线,浸染出的是历史的味道。粗犷淳朴,又细腻如丝,虽由人造,却返璞归真。夏布从毫不起眼的苎麻里提取原料,经过数十道纯手工工序的制作,造就了它的天然纹理,自然而然,宛若天成,像极了大自然的未知与随性,这正是夏布的独特气质。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夏布传承人一直在传承和发扬。如今,荣昌夏布已形成原料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加工、营销策划、培训服务、国际贸易、跨界合作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传承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把时代审美融入到夏布服饰,用流行时尚的艺术设计、文化包装去提升夏布的生活指数,赋予夏布更多的附加值,让它从古老的传统中活过来,以新面貌活在当下,融入生活、创造美丽、引领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