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技术赋能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路径探索

□张金凤

字数:1505 2023-03-12 版名:教育理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学习方式变革是顺应时代要求,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语文课程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多为倾听、接受、读背和记忆,忽视了学生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以信息技术赋能语文学科学习方式变革,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具体实践路径为:
   一、创设真实情境,实现具身学习
  具身学习理论指出,在认知活动中,人的身体和心智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身体参与”处在学习活动的核心地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参加学习活动,并运用身体的认识、运动、技能、感受、表达和经验,进而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具身学习分为三种类型:物理具身,即学习者的身体直接参与学习活动。情境具身,指通过场景再现或在场观看,使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想象具身,是指学习者借助幻想人物或其他的形象引发新知识。信息技术可以为语文学习提供身心体验的情境式学习和身心互动的虚拟式学习。
  二、以任务为驱动,促进学科实践
  以任务为驱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促进学科实践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三年级习作《国宝大熊猫》一课时,老师创设了以下任务情境: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吸引了国外参赛运动员和记者的追捧。冰墩墩的设计原型是我国的国宝——大熊猫,所以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写一写大熊猫。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利用网络广泛搜集大熊猫的资料,并上传到学校的智慧课堂系统,同学们共享资料;之后,学生将筛选整理后的资料在班级中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从几个方面写作文介绍大熊猫。感兴趣的同学课后也可以通过拍短视频来介绍大熊猫。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变了学生传统的习作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学习机会,学科实践能力得以充分展现。
  三、提供差异化支持,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具有一定差异。然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班级授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破解这一难题,就需要信息技术的助力。不同学生,由于完成学习任务所用时间的差异,对不同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的感兴趣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可能。例如,在智慧课堂环境下,学习者能够在达到特定的目标以后,按照自身的学习偏好和能力水平,自由选择不同的学习任务。这样大大提高了学习活动和内容的针对性,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了支持。
  四、加强反馈评估,及时诊断推送
  “反馈”这个因素在学习者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往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比如,学生是否可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理解难懂词句的意思?而当下的各种类型的智慧课堂系统以及各类APP,会对学生课堂上的听讲、朗读等学习状况给出报告,便于家长和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针对不同学生水平推送相应的练习内容,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使不同的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
  五、打造多模态学习场域,搭建“泛在”学习空间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获得更开放的学习内容和空间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课程资料不单单是课内的,同时,也有大量的电子资料包供我们进行查阅。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以及混合现实技术(MR)将为学生打造多模态学习场域,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方式和场域更加多元。当下提倡的“泛在”学习就是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不受时间、地点、人员、方式等影响下的“4A学习”,即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让学习空间更加开放。
  构建顺应时代发展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碑林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