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中有创新,研读下重实践
——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变化
字数:2413
2023-03-12
版名:理论
□余 悦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标准2011”)实施10年之际,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这标志着上一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基本完成,并进入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之中。新课标根据国际教育背景和国内教育实际情况提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内容,在继承标准2011的基础上,考虑上一轮课程改革10年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困惑、建议和成果,对新课标内容进行调整。经过课程专家组、学科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团队历时3年编制而成。研读新课标是中小学教师把握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动向的前提,笔者采用比较阅读法,在对比两版课标中关注主要变化,剖析背后原因并结合实际给出建议,以期为中小学数学教师理解和实施新课标提供参考。
从“经验主义”向“学科育人”转变的课程理念
标准2011的课程理念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等,理念中关注到了学生主体,不过“让学生更好地学数学”仍是标准2011课程理念的主基调。新课标的最大变化是增加核心素养,开始思考“知识对学生的意义和价值”,明确了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数学知识更好地发展人,即人的发展是最终目的。从课程观的角度看,标准2011的课程理念秉承经验主义的观点,强调经验和儿童活动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新课标秉承“学科育人”的课程观,强调学科对人的发展价值与知识对人的意义,两者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根本体现,离开了人、人的发展,知识和学科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从表述上看,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划分了四个维度: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删除旧版中细碎、重复的表述,更具有统领性。标准2011的课程理念对“教学活动”做了详尽阐述,而新课标将其中指导教师教学的部分全部删除,充分阐述学生学习的相关内容,反映出课程理念由指导教师怎么教转变成聚焦学生如何学。
从“三维”向“核心素养”转变的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总目标以及学段目标均从“三维”取向转变为“核心素养”导向。从内容属性上看,标准2011将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维度。新课标在继承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融入核心素养,与课程理念一脉相承。从表述上看,新课标没有将目标分类表述,而是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与核心素养融合表述,这样的表述把教授知识与预期目标对应起来,能力培养便有了抓手和着力点。从前,脱离知识表述能力发展,容易让教师实践起来感到迷茫,使得教学最终还是回到原点,即重视知识忽视能力,出现先进理念和现实教学“两张皮”的问题。
增设“学业要求”“教学提示”贯彻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增设“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模块,达成“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位一体的核心素养培养系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把核心素养培养系统视作植物栽培过程,那么“内容要求”就像种子,“教学提示”就像养料,“学业要求”就像果实。新课标课程内容划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以及综合与实践,不同的是,新课标将课程内容的每一个领域都凝练了主题,并在小学各学段一以贯之(初中阶段另起主题),相较于标准2011不断变动的内容标题,一以贯之的主题体现了小学同一领域内容在各学段之间的关联,贯彻了课程理念中“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的要求,为教师进一步设计结构化的教学内容提供了蓝本。新增的“教学提示”模块主要包括教学实施目的、开展教学的时间建议、学时安排建议、教学过程建议、预期的素养目标等内容,是教师开展素养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新增“学业要求”模块,解决以往仅指导教到什么程度,忽视了指出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学业要求”模块主要说明某一学段学生在某一内容领域主题下通过学习后应具备的学业表现,其中一些表现容易观测,另有些较难观测,需要教师设计科学的测评内容进行测评。所幸新课标给出了示例解释部分学业要求,教师可以直接运用或借鉴示例自主设计。有教师在阅读新课标后质疑:“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区别不大,它们都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增加之后有重复啰嗦之嫌。笔者经过仔细对比发现:“内容要求”注重知识技能、方法过程等细节,是发展素养的载体,“学业要求”比“内容要求”更精炼,是对“内容要求”的升华,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储备,它直指核心素养。
有待探索的新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
理念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方案。基于经验主义的“建构式教学”是过去10年的热点,如今新课标提出“学科育人”和“素养导向”的课程理念,意味着不符合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必须革新,先进的教学方式需要被创造。教育工作者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坚持阅读、写作、开展教育研究,探索出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新课标先行示范,博采众长,将一些先进方案写进标准,在综合与实践领域给出两个具体的行动方案:项目式学习和主题活动,并辅以具体实例,相比标准2011更加实用和有指导价值。又如,针对新课标中提到的“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教师们开始采用“大单元教学”来进一步落实,等等。教师对这些新颖的词汇一定不陌生,但深入了解其内涵仍需下一番功夫,而且从“知道”到“做到”还隔着很长的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新课标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关于评价,特别提到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关注核心素养是与标准2011显著不同之处。新课标在构建素养导向的评价体系上,给出了方向性指引和建议,内容详实,教师应仔细研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领悟其精神内涵后积极探索具体的评价方案,鼓励教师将新方案诉诸笔端让更多的教师看到,在共享智慧中促进教师个人和团队的专业发展,在积极探讨中优化评价方案,推动新一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标准2011”)实施10年之际,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这标志着上一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基本完成,并进入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之中。新课标根据国际教育背景和国内教育实际情况提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内容,在继承标准2011的基础上,考虑上一轮课程改革10年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困惑、建议和成果,对新课标内容进行调整。经过课程专家组、学科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团队历时3年编制而成。研读新课标是中小学教师把握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动向的前提,笔者采用比较阅读法,在对比两版课标中关注主要变化,剖析背后原因并结合实际给出建议,以期为中小学数学教师理解和实施新课标提供参考。
从“经验主义”向“学科育人”转变的课程理念
标准2011的课程理念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等,理念中关注到了学生主体,不过“让学生更好地学数学”仍是标准2011课程理念的主基调。新课标的最大变化是增加核心素养,开始思考“知识对学生的意义和价值”,明确了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数学知识更好地发展人,即人的发展是最终目的。从课程观的角度看,标准2011的课程理念秉承经验主义的观点,强调经验和儿童活动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新课标秉承“学科育人”的课程观,强调学科对人的发展价值与知识对人的意义,两者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根本体现,离开了人、人的发展,知识和学科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从表述上看,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划分了四个维度: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删除旧版中细碎、重复的表述,更具有统领性。标准2011的课程理念对“教学活动”做了详尽阐述,而新课标将其中指导教师教学的部分全部删除,充分阐述学生学习的相关内容,反映出课程理念由指导教师怎么教转变成聚焦学生如何学。
从“三维”向“核心素养”转变的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总目标以及学段目标均从“三维”取向转变为“核心素养”导向。从内容属性上看,标准2011将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维度。新课标在继承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融入核心素养,与课程理念一脉相承。从表述上看,新课标没有将目标分类表述,而是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与核心素养融合表述,这样的表述把教授知识与预期目标对应起来,能力培养便有了抓手和着力点。从前,脱离知识表述能力发展,容易让教师实践起来感到迷茫,使得教学最终还是回到原点,即重视知识忽视能力,出现先进理念和现实教学“两张皮”的问题。
增设“学业要求”“教学提示”贯彻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增设“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模块,达成“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位一体的核心素养培养系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把核心素养培养系统视作植物栽培过程,那么“内容要求”就像种子,“教学提示”就像养料,“学业要求”就像果实。新课标课程内容划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以及综合与实践,不同的是,新课标将课程内容的每一个领域都凝练了主题,并在小学各学段一以贯之(初中阶段另起主题),相较于标准2011不断变动的内容标题,一以贯之的主题体现了小学同一领域内容在各学段之间的关联,贯彻了课程理念中“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的要求,为教师进一步设计结构化的教学内容提供了蓝本。新增的“教学提示”模块主要包括教学实施目的、开展教学的时间建议、学时安排建议、教学过程建议、预期的素养目标等内容,是教师开展素养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新增“学业要求”模块,解决以往仅指导教到什么程度,忽视了指出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学业要求”模块主要说明某一学段学生在某一内容领域主题下通过学习后应具备的学业表现,其中一些表现容易观测,另有些较难观测,需要教师设计科学的测评内容进行测评。所幸新课标给出了示例解释部分学业要求,教师可以直接运用或借鉴示例自主设计。有教师在阅读新课标后质疑:“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区别不大,它们都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增加之后有重复啰嗦之嫌。笔者经过仔细对比发现:“内容要求”注重知识技能、方法过程等细节,是发展素养的载体,“学业要求”比“内容要求”更精炼,是对“内容要求”的升华,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储备,它直指核心素养。
有待探索的新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
理念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方案。基于经验主义的“建构式教学”是过去10年的热点,如今新课标提出“学科育人”和“素养导向”的课程理念,意味着不符合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必须革新,先进的教学方式需要被创造。教育工作者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坚持阅读、写作、开展教育研究,探索出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新课标先行示范,博采众长,将一些先进方案写进标准,在综合与实践领域给出两个具体的行动方案:项目式学习和主题活动,并辅以具体实例,相比标准2011更加实用和有指导价值。又如,针对新课标中提到的“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教师们开始采用“大单元教学”来进一步落实,等等。教师对这些新颖的词汇一定不陌生,但深入了解其内涵仍需下一番功夫,而且从“知道”到“做到”还隔着很长的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新课标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关于评价,特别提到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关注核心素养是与标准2011显著不同之处。新课标在构建素养导向的评价体系上,给出了方向性指引和建议,内容详实,教师应仔细研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领悟其精神内涵后积极探索具体的评价方案,鼓励教师将新方案诉诸笔端让更多的教师看到,在共享智慧中促进教师个人和团队的专业发展,在积极探讨中优化评价方案,推动新一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