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 与美丽相遇
——读《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有感
字数:1807
2023-03-08
版名:悦读
□戴 荔
将每日重复的单调变得激情澎湃,难!将周而复始的平淡变得诗意,难!然而,《寻找不一样的教育》从一个个故事中“嗅”出一个个敏感的教育主题,将“平淡”与“单调”演绎成不一样的教育。
有人说,但凡做上几年教师谁还缺故事呢?像王维审老师一样,现在的我也已习惯用文字记录教育生活,安然享受其中。当然,也曾走过一段弯路,那是一段没有文字留痕的记忆。
王老师说:“用文字安顿生命的痛感,并试着通过教育写作让自己的精神与磨难一起扎根。在持续的写作中,我可以轻易透过喧嚣与热闹,开始一场场关于教育的冷静思考和深度感悟。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教育已经不再需要鲜花和荣誉,而只是一份宁静的守候;教育已经不再是职业手段,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有掌声,我会行走;没有掌声,我亦会行走。”这是他在进行教育叙事写作后找到的摆脱教育困惑的出口,找到的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也为走入他视野中的生命擦亮一些日子。
刚工作时的我,凭借对职业生涯的一份浪漫、期待与热忱去铺设底色,现在再次追忆终因没有文字的记录,变得支离破碎。王老师说:“当习惯了写教育故事,你不仅可以在教育的当下有所收获、有所珍藏,也可以给自己的未来生活留下一点念想和希望。”当时的我迷恋于星光照耀下的展示课,满足于“有一套”的班级管理。没有教育叙事相伴的日子,丢失了对自身生命的价值认可,依照别人设计的路线行走时,似乎放弃了心灵成长的自我觉醒。“故事可以改变自己,可以影响他人”,甚至可以“写作者成就教育”,没有了故事的记录,哪有自我的改变?更谈不上影响他人。
读到此,回望自己没有故事相伴的日子,不禁捶胸顿足,丢失了多少探知教育真相的机会?遗忘了多少怦然心动的师生情谊?
2011年,我开始以博客的形式记录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忙碌的一天都会阳光灿烂地开始,备课、上课、批改、拍照、写博……不过,当时仍是不加选择地记录,实际上停留在只记不反思的平面。换言之,当时并不是写教育叙事,只是单纯地记故事。
故事和叙事有着很大的差别。书中,王老师通过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诠释着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叙事,不是简单的讲故事,而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展的一种行动研究。浅白一些讲,叙事的目的不是为了宣泄情绪,也不是单纯为了记个流水账,而是为了揭示出故事背后隐含的深刻意义,是对某个或某些教育故事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后写出来的文章。于是,在书中我们看到:一个读研的学生想念王老师烤的馒头片,原来那就是清澈的教育;一群毕业孩子的聚会回忆中,有王老师相伴的日子涌动的满是温暖与喜悦。这本书中,这样的故事俯首即是。
在阅读中,我逐渐明朗了自己记录的方向。我也学着有选择地叙述,有针对性地反思,讲述典型性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范梅南说:“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我尝试用灵动的叙事呈现不一样的教育,从事例走向事理,试图找到教育本来的样子。处理班级事务时,我会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做对吗?”“这样合理吗?”“这是最佳的方案吗?”我开始细数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个日子,让匆匆的24小时在我的手下停留、延展;我开始倾听每个孩子心中花开的声音,原来,再顽劣的孩子心中都有一朵美好的莲花。我用关注的目光、流动的文字迷恋于孩子成长的学问。
当老师的,每天都会碰到无数的大事小情,会被琐事缠身。这些大小麻烦事,我们经常称之为“问题”——问题学生,学生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妥善地“加工”它们,那么可能会成为一笔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为我们行走的力量。书中,王老师讲述了问题性写作带来的改变。通过写作和反思,问题解决了,看待问题的角度变化了,我们的教育心态自然也就跟着变化。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教育实践的改善和教育行为的规范。
在这种记叙中,我们就会寻找到教育意义的密码。有了这种记叙,我的工作更多了一分细致,厚爱待优生,提升优等生,不能遗忘中等生,建立学生档案,定期与他们交谈,在深度记叙中逐渐找到一双属于他们特制的“翅膀”。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离开学校数年后,内心依然感到温暖的那间教室和师生一起演绎的故事。这是孩子心灵张望的一扇窗,也是我们回望过往的一道门。这是一部关于教育叙事的写作宝典,又让我们在踏入教育这方池塘时用叙事浅吟低唱,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多一分对叙事的钟情,就会多一分对教育的忠诚,也就多几分对学生的热爱,在成就学生的同时绘就自己多彩的人生!在文字流淌的日子,是我对生活的思索,是我对教育最诚挚的敬意的表达,《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让我遇到美丽的自己!
将每日重复的单调变得激情澎湃,难!将周而复始的平淡变得诗意,难!然而,《寻找不一样的教育》从一个个故事中“嗅”出一个个敏感的教育主题,将“平淡”与“单调”演绎成不一样的教育。
有人说,但凡做上几年教师谁还缺故事呢?像王维审老师一样,现在的我也已习惯用文字记录教育生活,安然享受其中。当然,也曾走过一段弯路,那是一段没有文字留痕的记忆。
王老师说:“用文字安顿生命的痛感,并试着通过教育写作让自己的精神与磨难一起扎根。在持续的写作中,我可以轻易透过喧嚣与热闹,开始一场场关于教育的冷静思考和深度感悟。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教育已经不再需要鲜花和荣誉,而只是一份宁静的守候;教育已经不再是职业手段,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有掌声,我会行走;没有掌声,我亦会行走。”这是他在进行教育叙事写作后找到的摆脱教育困惑的出口,找到的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也为走入他视野中的生命擦亮一些日子。
刚工作时的我,凭借对职业生涯的一份浪漫、期待与热忱去铺设底色,现在再次追忆终因没有文字的记录,变得支离破碎。王老师说:“当习惯了写教育故事,你不仅可以在教育的当下有所收获、有所珍藏,也可以给自己的未来生活留下一点念想和希望。”当时的我迷恋于星光照耀下的展示课,满足于“有一套”的班级管理。没有教育叙事相伴的日子,丢失了对自身生命的价值认可,依照别人设计的路线行走时,似乎放弃了心灵成长的自我觉醒。“故事可以改变自己,可以影响他人”,甚至可以“写作者成就教育”,没有了故事的记录,哪有自我的改变?更谈不上影响他人。
读到此,回望自己没有故事相伴的日子,不禁捶胸顿足,丢失了多少探知教育真相的机会?遗忘了多少怦然心动的师生情谊?
2011年,我开始以博客的形式记录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忙碌的一天都会阳光灿烂地开始,备课、上课、批改、拍照、写博……不过,当时仍是不加选择地记录,实际上停留在只记不反思的平面。换言之,当时并不是写教育叙事,只是单纯地记故事。
故事和叙事有着很大的差别。书中,王老师通过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诠释着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叙事,不是简单的讲故事,而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展的一种行动研究。浅白一些讲,叙事的目的不是为了宣泄情绪,也不是单纯为了记个流水账,而是为了揭示出故事背后隐含的深刻意义,是对某个或某些教育故事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后写出来的文章。于是,在书中我们看到:一个读研的学生想念王老师烤的馒头片,原来那就是清澈的教育;一群毕业孩子的聚会回忆中,有王老师相伴的日子涌动的满是温暖与喜悦。这本书中,这样的故事俯首即是。
在阅读中,我逐渐明朗了自己记录的方向。我也学着有选择地叙述,有针对性地反思,讲述典型性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范梅南说:“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我尝试用灵动的叙事呈现不一样的教育,从事例走向事理,试图找到教育本来的样子。处理班级事务时,我会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做对吗?”“这样合理吗?”“这是最佳的方案吗?”我开始细数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个日子,让匆匆的24小时在我的手下停留、延展;我开始倾听每个孩子心中花开的声音,原来,再顽劣的孩子心中都有一朵美好的莲花。我用关注的目光、流动的文字迷恋于孩子成长的学问。
当老师的,每天都会碰到无数的大事小情,会被琐事缠身。这些大小麻烦事,我们经常称之为“问题”——问题学生,学生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妥善地“加工”它们,那么可能会成为一笔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为我们行走的力量。书中,王老师讲述了问题性写作带来的改变。通过写作和反思,问题解决了,看待问题的角度变化了,我们的教育心态自然也就跟着变化。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教育实践的改善和教育行为的规范。
在这种记叙中,我们就会寻找到教育意义的密码。有了这种记叙,我的工作更多了一分细致,厚爱待优生,提升优等生,不能遗忘中等生,建立学生档案,定期与他们交谈,在深度记叙中逐渐找到一双属于他们特制的“翅膀”。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离开学校数年后,内心依然感到温暖的那间教室和师生一起演绎的故事。这是孩子心灵张望的一扇窗,也是我们回望过往的一道门。这是一部关于教育叙事的写作宝典,又让我们在踏入教育这方池塘时用叙事浅吟低唱,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多一分对叙事的钟情,就会多一分对教育的忠诚,也就多几分对学生的热爱,在成就学生的同时绘就自己多彩的人生!在文字流淌的日子,是我对生活的思索,是我对教育最诚挚的敬意的表达,《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让我遇到美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