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三个模型”,你也能写出好故事

□何 捷

字数:2068 2023-03-05 版名:知行
  统编教科书的单元习作训练系统,非常重视让学生编故事。例如,第二学段让学生“编写童话故事”“续写一个故事”;第三学段直接出题为“笔尖流出的故事”等。不同年级,要求编写不同的故事,足见“编故事”的重要性。这里提供三个好用的编故事的模板,能够让学生轻松编出故事。
  第1个模板 买卖模型故事
  这一类故事,可以从“开一间店,卖一些商品”写起,任意安排一个“老板”,然后按照自己的设想开张。之后,安排不同的“顾客”前来购买商品。编故事,就是写买卖双方的对话。故事的结局,可以是“成交”,更耐看的是“零成交”。
  最熟悉的是《蜘蛛开店》。因为编进了教科书,大家都熟悉,内容上不再赘言。特别关注故事是如何“编下去”的——商品统一定价为1元钱。出售口罩,来的是河马,口罩太小,亏损太大;商品是围巾,顾客是长颈鹿,围巾太短,生意不顺;商品是袜子,而面对的是蜈蚣,袜子不够……显然,作者用了“零成交”的思路,让读者理解故事中“不匹配”造成的欢乐氛围。这个故事可以在这种反差中不断编下去。一旦成功,故事也就结束了。
  使用“买卖模型”编故事,最重要的是设计好买家、卖家、商品,最主要的是写好卖家与买家的对话。
  第2个模板 三足鼎立模型故事
  任意设计一个主题,开始编故事。故事中,确保有三个角色。三个角色各做各事,各说各话,各往各的方向发展,分别写出三种不同的结局。
  绘本《安的种子》就是范例。老和尚给了三个徒弟莲花种子,让他们各自栽种。故事就开始了。得到种子后,三个徒弟采用三种不同的陪护方式,展示了三种不同的个性、人格,产生了三个不同的结果。有的拒绝付出行动,有的过度呵护,任性而为,也有遵循规律,静待花开的。这样一来,故事中的徒弟们,就有了不同的结局,莲花种子,也有了不同的结果。
  编写“三足鼎立”故事的关键在于“差别”的设计——三个角色,集中面对一件事,要有三个不同的选择,呈现三种不同的结果。
  其实,使用这一模型写故事,借助的就是“分”的智慧。将一个大故事,分为三个小故事。各个小故事还可以分段写,一个角色写一段话,写到结局出现为止。
  第3个模板“VS”模型故事
  这种模型也可以称为“某某和某某”。例如,“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父与子”“龙兄与虎弟”等。请不要将其当作是将“三足鼎立”模型减去一个角色,两个模型编写起来,是有不同的。
  “三足鼎立”模型,编写的时候是“分”的逻辑,分开写,各自写;“VS”模型,编写的时候是“合”的逻辑,交织写,融合写。
  依然可以任意设计一件事发生了,让“某某”和“某某”共同参与,这就开始采用“VS”模型了。共同去做某件事,这是编故事的相似点。其次,在共同完成一件事的过程中,“某某”和“某某”有不同的表现,而这些表现是交织在一起写的。例如,可以写“某某”和“某某”的对话;写“某某”和“某某”各自的行动;写“某某”和“某某”各自心里的想法。
  “交织”与“融合”,就是“VS”模型故事写作的具体方法。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在写“某某”和“某某”共同参与的时候,写一句“我”说的话,再写一句“你”说的话;写一句“我”做的动作,再写一句“你”做的动作;写一句“我”心里的想法,再写一句“你”心里的想法……“我”一句,“你”一句,交织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共同推进故事的发展。
  类似《在牛肚子里的旅行》,青头和红头在克服困难时,就是你一言,我一语;你做一件事,我做一件事,共同解决问题。
  提供三种编写故事的模型,就是帮助学生快速构思,用最短的时间打造故事模板。就好像制作一个艺术品,先拉出一个框架、粗坯,快速成型。至于故事中写什么语言,有哪些细节,突出什么情感,还是靠作者本人的积累。
  其实,故事就是你的心事。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向读者展示你内心不为人知的隐情。因此,有了模板之后,不能应付了事。在使用三个模板时,要特别注意一些操作上的共性:
  第一共性:事先的设计。到底写什么故事,希望想清楚再开始。
  第二共性:精致的安排。到底写什么内容,希望学生重视细节的打造。
  第三共性:慎重的结局。到底结局是什么,希望学生谨慎决定。
  故事中的人,实际上就是“我”,故事中的角色,是作者的“代言人”。角色说什么话,就是作者想说什么话,也就等于作者在说什么话。所以,即便安排了一个反面角色,这个角色所有的想法、做法,都可能是作者在成长过程中心中闪过的一念。如今,通过故事写出来,只不过在作一个反思,在进行一次自我解释而已。故事的结局,就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追求。
  最后,回顾经典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中的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眼前出现的场景,就是作者心里所想,是作者对贫苦人民的仁爱,他期待人们获得这些帮助。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即便离开人世,也显得那样凄美,体现了作者真实而善良的童心,但也同时展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愤怒与无奈。可以说,卖火柴的小女孩必定得死,她的死不是作者的安排,而是故事决定的。
  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见到“多次反复”的故事编写模型。故事中融入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对人性的探查,让其成为经典。本文提供的三种模型,如果使用得当,再融入作者本人的童心、童趣,也许能成就新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