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任务驱动下的大单元教学探究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

字数:3074 2023-03-05 版名:教育理论
  □崔煜菡
  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这就决定了教育不能像面对数字或机器那样一成不变,教育必须是活跃的、流动的、富有想象力的,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有所创新,最终学会学习。上课,就是要再现知识产生的这一过程。
  语文课要怎样再现这一过程呢?我们需要以文本为抓手,以学生的全生活为学习背景,进行学科融合,活用文本,建立孩子和自己、和他人、和自然、和生活之间的命运共同体,激发学习兴趣,让学习真正发生——这正是语文课堂进行项目任务驱动式学习的目的。
  经过五年级上册“父母的爱”、五年级下册“世界文化遗产”及三年级上册“金秋时节”几个单元的实践研究,总结得出以下几点做法,下面仅以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秋时节”为例,以作阐述。
  一、聚焦课标要求,瞻前顾后,把握单元主题及内容特点
  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要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具体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具体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具体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几个方面任务群的设立,旨在通过学习构建一个完整的人。
  从大的方面掌握单元内容特点,确定教学基本任务,把握教学方针是我们走进单元任务群设计的基础。本单元编排了古诗文《古诗三首》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两篇散文及现代诗《听听,秋的声音》,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是二年级各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为三年级下册理解难懂的句子作铺垫,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并逐步在自我阅读中迁移运用,以日记的形式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本单元学习内容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为一体,从多方位带领学生观察自然,感受秋之韵。
  二、立足核心素养,联系生活,确定合适的单元项目任务
  大单元的不同之处——要有大的驱动型项目任务,项目任务驱动下的大单元教学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总的项目任务要更有情境性,要学会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提炼任务,以此为抓手,展开单元学习。如何让教学内容最大化地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服务?统览整个单元教学内容,我们深切体会到确定学习主题任务是任务群设计的灵魂,开展实践活动是任务群落实的根本。所以,设计让学生能够付诸实践的项目任务,成了首要目标。我们将单元主题确定为更具实践性的主题“写给秋天的日记”,将单元内容分为“秋之景、秋之语,秋之赞”,为了更好地完成“写给秋天的日记”这一项目任务,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内的知识,走进生活观察秋季的特点,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和秋天对话,查阅资料拓展视野,真正发现秋之美,引导学生积极地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大单元设计,创设大情境,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了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调整教学顺序,用教材教,让每一项教学内容促进单元任务的完成
  如果一篇一篇地进行教学,割裂的教学内容之间缺少紧密的联系,内容之间的互助作用不能得到彰显,教学内容所能发挥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就不够连贯。从学习任务群角度解构学习内容,融合语文要素,按学习任务群整合现有单元,发现并梳理散落在单元教学内容中的训练点,教材完全为项目任务的实施服务才能切切实实地得到落实。我们大胆地对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走进秋天”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拆分,再组合,挖掘本单元思想的主线,一个操作性强、指向性明确的“写给秋天的日记”的教学设计就付诸实施了。我们将本单元分为13个课时,第一课时为单元导读,在单元导读课上带领孩子们浏览整个单元内容,明确学习任务,在思想上形成学习核心力,为学习整个单元打好基础;第二课时为攻克字词关,为自学课文扫清障碍;下面几篇课文围绕阅读要素进行以文带文、读写结合的教学,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并积极运用,让所学成为学生的能力;再回到习作教学,引导学生用日记这种实用文体书写秋日见闻,抒发对秋天的喜爱;最后是综合活动展示课,互相交流、总结、展示单元所学,最终达到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的目的。此设计着力体现了新课标“以生活为基础,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用课文教知识”的理念。
  四、聚焦单篇课文,做深做精,让课堂成为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点
  项目任务驱动下的大单元教学更要找准每一篇课文的训练点,在讲授课文之时,应抓住训练点,围绕关键词句做深做精,让每一个小的训练内容都指向单元项目任务,形成“合力”。以本单元第一篇阅读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为例,该课既要完成本课的教学,还需要“瞻前顾后”,照顾前面课时的单元导读、古诗。完成这篇阅读文所承载的任务,再努力“以文带文”,用阅读打开学生的思维,直击单元项目任务,为下一步的习作教学做准备。
  1.紧抓语文要素,用方法解决问题。
  对教材进行梳理,抓住重点句
  子——“熨帖”句,用多种方法带领学生理解“凌乱”一词,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复习旧知、拓展解词的方法。再在句中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熨帖、规则、增添”等词,联系生活经验,用纸巾和水理解“熨帖、平展”,直观形象,突破教学难点。再回到课文中,学生找到带
  有难懂词语的句子进行自学,运用方法解词,学以致用。课堂以解决语文要素为重点,紧紧围绕难懂的词语,找到一切方法激发孩子理解词语,教学重难点突出。
  2.在朗读中学习,关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本文虽短小,但语言优美,如果孩子们不能领略到文字中的美,实为憾事。所以我带领孩子们用多种途径朗读句段,将写梧桐树叶的句子整合成一首诗,配乐朗读,品味其中的美。朗读是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文章最简便的方式,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陶醉于文章诗一样的语言中,对语言文字的热爱自然而出。
  3.以文带文,再到整本书,让课堂成为学习的起点。
  利用课文中带有难懂词语的句子掌握了解词的方法后,带领学生在全文中运用方法;再带出一篇文章,学以致用,进行阅读方法的训练。以课后的“阅读链接”带领孩子关注生活中的美,为“秋天的美”摄影作品做准备。最后由了解作者张秋生,引出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进行整本书阅读推荐。这样层层深入的设计,体现了课堂的实效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书、读整本书,激发阅读兴趣的教学理念。
  4.始终围绕教学任务,让课堂为项目任务服务。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教学的一个环节,所有环节均指向“写给秋天的日记”这一单元训练项目任务。所以,在教学中我牢记这一宗旨,带领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词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为本节课后的“读写训练”作准备,为单元项目任务的完成作铺垫。
  五、整合多学科能力,综合实践,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围绕课文内容带动一个个小的项目实践任务,有拓展描写秋天的古诗、摘抄文学作品中的描写秋景的语句、观察秋天并进行片段仿写、绘画及画面介绍、树叶贴画等,将任务有计划地渗透于四篇课文的教学中,课内外结合,促使学生走进生活,搜集题材,所有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指向的都是最终的单元任务——写给秋天的日记。该项目的实施除了语文主体学科,还涉及了计算机信息搜集整理、绘画艺术、摄影等多学科融合,真正实现了项目任务驱动下的单元整合。
  通过项目任务驱动整个单元的大单元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了项目任务下的一个个学习目标,聚焦任务找到了学习的途径,让“双减”形式下的课堂切实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也正成为了我们每一位教师打破窠臼,不断创新的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