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张蕊

字数:1464 2023-03-05 版名:教育理论
  小学语文担负着教会学生字词拼写、文本阅读、段落写作的各项任务,“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减负增效”,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在兴趣导向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意义
  1.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多是从字词讲解入手,从字词知识拓展至文本阅读、情感分析、写作训练等教学环节,课堂教学脉络清晰但机械化、单一化特征明显。“双减”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中拥有更多自我展示、自我表达的机会,教学活动、教学手段的更新也为语文课堂带来生活化、趣味化元素,语文教学模式得以优化调整。
  2.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双减”背景下教学设计及作业设计多元化、层次化,教师需在同一题目中考查学生字句理解、信息总结、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加之语文题目多是源自实际生活,学生接受系统训练后其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困境
  
1.教师对“减负增效”认知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对“减负增效”存在错误认知,将其等同于减少作业数量及教学时间,给予学生更多空闲时间。这一认知让教师过度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作业设计的多元化,教学流于形式而未能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应试制度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
  当“双减”政策遇到应试制度,教师常会刻意增加作业数量,课堂教学回归“题海”战术。特别是面临“小升初”的六年级学生,其学业压力远大于其他年级,其课后作业数量难以实现精简化。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优化学习氛围
  “双减”背景下要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则需将学生兴趣点纳入课题导入中,并以提问、对话等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以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为例,教师授课时可在屏幕中播放文章段落对应的海洋生物图片,加深学生对“西沙群岛资源丰富”和“西沙群岛景色优美”这些论述的理解。还可以播放海浪或海洋动物的声音,或是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海边的旅游经历,让自然气息充斥整个课堂。
  2.巧用教学设备,简化教材知识
  古代诗词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构成元素,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离较为遥远,始终是语文课堂的讲解难点。以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一课为例,这节课涵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古诗,分别对应了元旦、清明、重阳三个中国传统节日。教师可将文字内容转变为视频、动画形式,并与现代庆祝习俗形成古今对比,以此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现代教学设备在对比同一诗题不同诗人的描写差异,或是分析同一诗人多部作品的异同时均是极为便利的,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时,其学习效率会明显提升。
  3.落实教学评价,建立学生自信
  “双减”背景下师生在课堂中处在平等地位,教学评价的方式、标准及评价主体也应有所调整,让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评价手段发挥出更多力量。以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为例,简短的故事凸显出少年司马光的机智。师生对这节课作出评价时,教师可就“伙伴”的话允许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或是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有关司马光的其他故事。通过师生间的顺畅交流,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站在学生视角思考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减负增效”是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减负增效”实践的首要环节是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不断探索、创新“减负增效”的可行手段,同时结合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平衡教学要求和学生需求的关系,关注学生核心素养,让语文课堂借助“双减”实现完美落地。
  (作者单位:陕西省合阳县城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