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做加法需鼓励“随时发问”

□张 翼

字数:1160 2023-03-01 版名:声音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2月22日新华社)
  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要真正懂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大海为什么那么蓝、人身上为什么会长汗毛……靠背一点书本上的定理公式和原理套路是不行的,要深入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第一现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也不是通过一份考卷就能测定的。必须通过对学生好奇心、探求欲的激发以及科学意识、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的润心无声、久久为功才能够有所成就、有所收益。在“双减”的大背景下,怎么样让传统的科学课、“第二课堂”以及之前各种基于考级、拿证、获奖的兴趣班能够真正转向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延展力的科学教育、科普培育,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近年来,针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应该说还是可圈可点的。部分主打科普教育的绘本销量火热,中国航天主题的科普教育直播活动,如天宫课堂等反响强烈,由中科院牵头的网络直播课程也得到广大中小学生在假日期间的热情参与。同时有部分热门的科普教育纪录片或动画片在短视频平台还相对活跃,而科学作为一门有教材、有考查的学科也被列入课表,航模建模等科学类学生社团也在校内建起,丰富着孩子们的科学启蒙视野。
  但是也必须看到,一些曾经非常流行的科普教育读物的订阅量和科普教育电视栏目的收视率受到了不小的挑战,由于疫情影响等因素,线下的科普教育频次和力度有待提升。
  科学教育做加法着实非常必要、非常紧迫。“双减”要实现让孩子们高质量地快乐成长,就是要让每个孩子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探索的主导者,这其实首先需要有一个高度宽松而启迪智慧的校园和课堂环境。对于哪怕是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态,孩子们心头泛起的“十万个为什么”要大胆经常地提出来,不懂就问;同时校园里的科学师资应该是专门化、专业化的科普教育从业者,不能是由语文老师或者数学老师来兼职,给人一碗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如果老师都是上课前在网上下载下来一点皮毛在课堂上忽悠一番,怎么可能培养孩子们那弥足珍贵而稍纵即逝的好奇心呢?由此看来,每一门课程都可能成为需要接受基础性拷问和童真性发问的科学课。
  同样的,不管是校内的科学类兴趣小组或者社团活动,一定要由同样专门化、专业化的科普机构工作人员来完成。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个孩子都能够顺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长,在老师的帮助下,在某个科学领域先行探索起来,而这种探索应该是基于一个又一个具体而微的问题。好奇心是科学之母,想象力是进阶装备,探求欲是幸福之源。给科学教育做加法,或将成为真正撬动素质教育和“双减”落地的有力杠杆,也将为发现未来科学家好苗子、成就一大批科学精神传承人、科技强国建设者夯筑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