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开阳堡

□胡永胜

字数:1520 2023-03-01 版名:文化
  开阳古堡地属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开阳村,有北方楼兰之称,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是桑干河南岸上一个古老的村落。
  寂静、破败、苍凉!与堡外的乡民闾里成鲜明对比,堡内满目断壁残垣,巷道黄土漫漫,两边民房破旧,似乎全无人烟。“先有开阳堡,后有阳原城。”开阳堡的“堡”字,并不是我们普通话中的“保”音,而是“补”音的第三声,这个古堡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就是赵武灵王长子赵章的封地治所安阳邑。开阳堡最为繁华鼎盛时是唐初,曾经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在北宋年间和明代,阳原县成为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冲突和战争的前沿,森林大量被砍伐,水源枯竭,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开阳堡西边逐渐开始沙漠化。至清咸丰年间,由于治所撤销,村庄商业低迷,集市废弃,人口锐减。开阳堡保留了千年古城唐代建筑的整体风貌,虽然破旧不堪,但其褴褛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开阳堡并不大,说话间我就从北城墙走到了南城墙,开阳堡唯一的城门——南堡门出现在眼前。只见拱形门洞上方镶嵌着双勾雕刻的匾额“开阳堡”三个大字,堡门由青砖和条石垒筑,雄伟挺拔,威武刚强,有坚不可摧之势。近前细看,凿痕累累的条石、外墙抹缝的灰土早已被千百年的风霜雪雨冲蚀殆尽,石缝如同撕裂的伤口,似乎有看不见的鲜血淋漓。堡门上残破的玉皇阁尤为引人注目,虽为清代重修,但仍保留着唐代的建筑风格,堪称开阳堡的神来之笔。整个建筑面阔三间,四角斗拱飞檐,高两丈有余,五脊六兽歇山顶。特别是斗拱,四角硕大,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檐展,从正面凝视,仿佛它随时会带着屋子飞起来;角脊玲珑精巧,角上走兽尚在,令人惊奇的是四面檐角处起杠杆作用的木构件“昂”,雕刻成精美的象头形状,如同一群在天河中饮水的神兽,造型独特,美观坚固,表现了古代建筑师匠心独具的力学原理和审美情趣。殿内已空,四周的壁画也已斑驳不清,仅留断裂的石碑一座,横躺在地面,虽然无人理睬,碑上字迹“大清国北直隶宣化府西宁县开阳堡建立玉皇阁碑”却还清晰可见,记述了在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此阁的缘起经过。
  玉皇阁是整个开阳堡的制高点,站在此处,古堡全貌尽收眼底。堡内的街道样式一改传统以南北中轴线为主干道的格局,代之以两横两纵走向的街道,依据“九宫八卦”的阵势,将城堡分割为九块,称为“九宫街”。每一条小巷又按后天八卦顺时针方向布局,现在西北角和西南角仍旧保留着“乾三连”和“坤六断”的格局。其他街道虽几经变迁,仍能看出一些八卦卦形的痕迹。这样的布局充分吸纳了周易八卦的玄妙,体现了道家文化的思想,在古村落中极为罕见。
  站在城墙上瞭望古堡,满眼尽是苍凉,黄土漫漫中,几处寺庙、戏台混杂在土坯民房中,分外显眼,开阳堡在只有110亩的狭小地域内,最初修建的庙宇曾有17座之多,龙王庙、观音庙各有两个,戏楼有三座,还有两座古塔。庙曾经是开阳人寄托心灵力量的地方,可如今玉皇阁、阎王殿、玄帝庙、城隍庙四壁虽在,内里却俱已损毁,所供的神像更是没了踪影;观音庙、关帝庙均墙倒屋塌,徒留断壁残垣,其余的庙宇则早就踪迹皆无了。
  夕阳西下,开阳堡愈加显得斑驳和憔悴,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默默度过所剩岁月。随着驴友的探访,摄影家的寻觅,开阳堡逐渐被外界所知,人们纷至沓来,开阳堡的历史文化以一种更广泛的形式传播。探古寻幽的同时,人们在报刊、网络上开始为开阳呼吁:“开阳历经2000多年还保存得这么完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希望有关部门抓紧保护,不能让开阳在我们手里消失!”今天看来,开阳的光仍显微弱,但这微弱,正在汇聚成明天的希望。希望不久的将来,开阳这个2000多年的历史古城,在叙说历史的同时,也能在时代光芒的映照下,创造出另一种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