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知戏中意,再听已是戏中人

——从秦腔折子戏《三娘教子》看身边的家庭教育问题

字数:1542 2023-03-01 版名:成长
  □谭新玲
  数九寒天,新岁伊始,吼一声秦腔年味更盛;玉兔纳祥,春节献礼,看一折大戏情味越浓。走亲访友的间隙,在陕西省宝鸡市文化艺术中心偶遇一出《三娘教子》情感大戏,坐在大爷大妈堆里,看戏里乾坤,品人间百味,该是过年的一种别样体验了。
  折子戏《三娘教子》是感人肺腑的秦腔经典唱段,讲述的是明代薛广之妾王春娥在误得丈夫死讯后,为抚养另一妾氏刘氏所生之子倚哥成人,节衣缩食,勤纺苦织,供其读书。不料倚哥听信他人之言,回家诘难母亲非他亲娘。三娘悲愤中断机教子,终使倚哥悔悟,决心发愤读书,母子遂和好如初的故事。
  以前看戏,确实是局外人看台上乾坤,图个热闹,无法入戏;如今看戏,不自觉地代入角色,太多的相似总能猝不及防地让你主动化身为剧中人。那苦心教子的三娘不就是身为家长的你和我的缩影吗?那性情顽劣的薛倚哥分明就是气到我们吐血、又爱又恨的神兽少年啊!
  小时候心给你融化,长大肺给你气炸,几乎所有家长都在吐槽现在的孩子难管教。先有了学生,才有了家长的新身份,明明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却在以学习为中心的较量中生生处成了陌生人。含辛茹苦日夜操劳,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担当得了工作,烹调得了美食,辅导得了作业,生活逼迫我们成长为一个个多面手。总想把最好的全盘托出奉献给孩子,在“为你好”的说辞中逐渐迷失了自我。本想着孩子成才,未来可期,谁知叛逆期的少年总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我们脆弱的心多次受伤。
  作为班主任,我不止一次地聆听到来自电话那头的哭诉,无助、失望、痛心,让平日里神采飞扬不甘人后的妈妈们哭到哽咽。在倾诉之余,“三娘们”总会让我出出主意,于是,我便充当激烈冲突后的和事佬、黏合剂,家校合作,看似双簧,效果尤佳。
  最怕有些家长朋友动用冷战策略,再亲近的感情也经不起时间的消耗,误解和偏见都是在冷处理中悄然滋生。父母双方总得有人充当白脸,有人充当红脸,严慈相济,方可细水长流。我们不用把好脸色都给别人,对自家孩子仇人般对待,青春期的他们十分敏感,一方面迫切想博得你的关注、获得你的认可,证明他长大了;另一方面又言辞乖张、行为古怪、不计后果,让你对这新新人类头疼费解。矛盾构成了他们,矛头扎向了我们。
  他们每天都在细心捕捉来自父母的情绪变化,特别是二胎、三胎时代的到来,突然冒出个弟弟妹妹夺走本属于自己的关爱,失落感让他难免要制造一些不和谐来排解情绪。孩子青春期的每一次叛逆、反常,其实就是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如果你爱你的孩子,请正视他的心理健康,请耐心地听他把话讲完。无论中间的波折有多大,最终都要像三娘一样学会和解。跟情绪和解,让焦躁的心安静下来;跟孩子和解,尊重他的意见,制订计划,共同守约。和为贵,解为本。
  耐下性子,陪伴他十年磨一剑吧!像三娘一样,对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来时路”,忆苦思甜,言传身教,让叛逆麻木不知感恩的神兽们,也明白我们的不容易。与他一起约定走好“脚下路”,养好习惯,提高自我,约法三章,依规行事,在通往知识巅峰的艰难跋涉中走好坚实的每一步,用不服输的毅力,用不知足的渴望,去填平命运留给我们的坎。与孩子们对月畅谈,一起设身处地,分析长短,明晰一条独家定制的未来路,共同守护正在萌芽的梦想,共盼花开彼岸。
  一折戏,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的艺术价值绝不局限于当时的时代。绵延千年,《三娘教子》的故事依然在你我身边重演,依然有现实教育意义。子不学,断机杼,谁不曾边哭边打,发誓再也不管,可过不了两天又重拾家法,悉心教导,亲子之间哪有隔夜仇,打断骨头还连着筋,无论何时何地最操心的永远是自家孩儿,血浓于水的亲情是牵绊彼此一生的结。
  愿天下所有父母都能被温柔以待,愿所有苦心都不被辜负,虎爸虎妈们,让我们把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作为今生最重要的事业,教子之路上,用智慧武装,用耐心塑身,携手同行,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