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建思政课一体化的 实践方式

□施翊飞

字数:1659 2023-02-26 版名:教育理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环节,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既关系着实现一体化育人成效的彰显,也肩负着不断培养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责任,意义重大、使命艰巨。在建设过程中,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系列工程,不是彼此孤立,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共同承担育人任务,小学段做好“播种”、中学段开展“拔节”、大学段实现“孕穗”,高校作为“拔节孕穗期”的最后实现地,需为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提供指导、支持,从而增强思政课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实现思政教育的“螺旋上升”。
  实现“同课异构”
  从2018年起,陕西省率先向高校开展了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主题活动,2019年起实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大练兵全覆盖,截至目前各学段在陕西省思政课建设中已基本实现有设计、有案例、有示范。高校在与中小学共建思政课时,不仅需要将竞赛成果转换为教学成果,同时要注重“同课异构”,即对于属于同一类或同一主题的课程或内容,要注意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如小学学段从“点”切入,让学生进行情感的启蒙;中学学段由“面”展开,帮助学生深化认知;大学学段进行“线”的梳理,纵向线索引导学生更好地建立价值认同与行为认同,形成不同学段教师在集体备课同一教学内容时,不仅使同一主题内容在下一学段再次出现时给学生带来豁然开朗之感,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前一学段学习的基础上由外向内、由浅入深地理解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本质道理。
   实现教学衔接
  现阶段,由于不同学段学生年龄有差异,培养方式和目标任务有差别,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时,多采用节选某一个知识点,展示本学段的教学设计或开展示范教学,这种方式虽然能最大程度上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同一平台研讨,方便不同学段教师沟通与交流,但由于展示内容仅限于个别知识点,存在碎片化倾向。在教学研讨中,高校思政课教师需提前吃透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了解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起,按照不同阶段的要点讨论和落实教学内容,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从知识传授体系向价值情感认同体系的转换,从单向的教学讲解向多维的教学互动转换,继而形成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的整体化思路和方案,避免不同学段思政课割裂感严重,出现“自说自话”的现象,继而推动中小学思政课与高校思政课有机互联,让学生从小到大一层一层地打上红色的底子,培养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真感情。
   实现科研支撑
  思政课是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课程,要寓马克思主义“道理”于“学理”,在实际教学中,中小学思政课仍存在重教学、轻研究,重书本、轻实践等情况。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缺乏研究平台,导致教师想参加科研,却困于日常教学有心无力。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组织一体化科研团队,将优秀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纳入其中,积极申报项目,用科研成果引领一体化建设,继而支撑教学,充实课程内容,为了实现“讲道理”这一目标,高校与中小学开展的科研应该是以应用和实践为主的,这就要求双方教师在实践中寻找红色案例。高校要利用、分享自身的校史、红色资源,进行文化资源共享,高校科研工作者要参与并指导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究、开发本地红色历史资源,深度挖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深刻阐释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为大中小学教师提供独具特色的教学研究库,从而实现教学案例的双向奔赴和科研成果的同促共进。促使广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共同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提高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让青少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