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文化回应型 课后服务实施的困境及对策

□邓金兰梁广娟祁彩英

字数:1598 2023-02-26 版名:教育理论
  “双减”背景下,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成为了新的目标导向。但农村小学存在着课后服务内容匮乏、课后服务师资力量不足、学校落实强度弱等多方面的困境。本文从文化回应的视角提出挖掘农村乡土文化的课后服务资源,以期为农村小学拓宽课后服务渠道提供理论参考及行动指南,助力农村小学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切实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文化回应型课后服务实施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1.农村乡土文化课后服务资源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由于城市小学与农村小学的课后服务资源在数量、质量等方面的差异,课后服务呈现出整体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普遍可见,城区小学的课后服务种类多样、学生参与度较高,相较之下,农村小学则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如:课后服务时长、乡土文化课后服务内容选择等。产生这种现象的因素则受师资力量、学生学习习惯、家校沟通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同时也考验着课后服务承担主体——乡村教师如何继续深入开发更多与乡土文化相关的课后服务资源。
  2.农村乡土文化课后服务渠道较单一,课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在“双减”背景下,国家对农村小学乡土文化课后服务也提出了具体的帮扶政策,但由于农村条件落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乡土资源待开发缺乏经验等因素,目前农村乡土文化课后服务渠道还是处于较为单一的状况,且地区间、城乡间、各校间课后服务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总体状况。因为开发力度不足、村校合作沟通不够且各校间联系程度不够紧密,不能有效共享有益经验,还有各校教师教学水平存在差异也会导致课后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
  3.农村乡土文化课后服务机制尚不完善,课后服务效果难以保障。
  2021年“双减”政策颁布,在此背景下课后服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活动环节。经团队成员查阅资料发现,在课后服务以及文化回应型教师的培养方面国内起步较晚,故课后服务机制尚不完善,也未能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课后服务整体系统,农村小学乡土文化课后服务机制更难以建立。除了上述原因外,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家校沟通程度、课后接送服务安全、农村学生对课后服务的接受程度等,都影响着农村乡土文化课后服务机制的完善和服务效果收益的最大化。
  二、“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文化回应型课后服务实施的对策
  1.挖掘农村乡土文化的课后服务资源,缓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是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的重要资源,挖掘乡土文化的课后服务资源,为农村小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缓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学校要增强乡土文化资源意识,完善相应的奖励机制,激励教师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教师应将乡土资源运用到课后服务中,对学生进行多元化、个性化的指导,以此促进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合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乡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能缓解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促进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拓宽农村小学文化回应型课后服务渠道,提高农村小学课后服务质量。
  拓宽农村课后服务渠道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拓宽农村课后服务渠道,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相应的硬件设施,建设课后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加大对课后服务的扶持力度。学校统筹利用校内外的资源,村校合作共建课后“云服务”机制,与学校开展线上对接,开放自习室及功能室等多种课后服务模式,加大对服务渠道的探索,助力农村课后服务质量的提高。
  3.形成农村小学文化回应型课后服务机制,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完善课后服务机制,首先要建立合理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国家应保障教师的课后服务经费,加强对经费的严格管控,以此促进课后服务的良性发展。其次要健全学生安全保障机制,进行家校沟通,学校应制订应急管理措施,定期进行安全演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最后,健全课后服务评价机制,学校要加强管理,将课后服务质量纳入对教师的绩效考评中,以此提高师资的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