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双减”政策 助推“课堂革命”

□马 琦

字数:1535 2023-02-26 版名:教育理论
  践行“双减”政策,助推“课堂革命”,教师要肩负起主体责任,更新教学理念,唤醒学生的内驱力,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坚持“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的原则,促使教育生态进一步良性循环。
  一、弘扬课堂“能量场”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主渠道,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三尺讲台有规矩、课堂讲授有纪律”,教师不能随心所欲、口无遮拦,而要严格执行课程教学大纲规定,规范教学内容,严肃讲课纪律,坚决防止有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出现。教师要积极引导、弘扬课堂正能量,做好学生前行的“航向灯”,让课堂真正成为传正“道”授正“业”的育人场所。
  二、构建课堂“时间场”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利用、安排和管理时间,是决定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如何管理课堂时间?应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假设一节课40分钟,根据注意力曲线,学生精力最集中、情绪高涨、听课效果最好的时间,大概能保持25分钟左右,恰好也是运用了数学的“黄金分割”原理 ,即 40×0.618=24.72≈25(分钟)。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5+25+5+5”的教学模式,仅供大家借鉴。简而言之,引入课题使学生的兴奋点从课间活动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最多不超过5分钟;当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课堂后,教师应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25分钟内将课堂的重难点内容最大限度地呈现和解决;一旦超过30分钟,学生会出现疲劳期,应以能力训练为主,可采用讨论、练习等形式,大约5分钟;最后5分钟,教师可以对一节课所授重点知识、方法、技能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脉络。
  三、创设兴趣“情境场”
  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不但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引起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应抓住两条主线,一是以知识为线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中主动学习并获得知识和体验;二是以迁移为主线,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或完成新任务,做到学以致用,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即“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艺术。
   四、设置问题“思维场”
  “问题”课堂的实质就是以问题为载体,以思维为主攻,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究合作意识和能力,进而使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课堂现场就是问题的原发地,是问题产生的真实土壤,问题的提出是教学的开始,问题的分析是教学的主线,问题的解决是教学的追求。教师设计问题要具有引发性,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引发学生直接参与提问。学生提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升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蕴含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五、处理突发“意外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上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现在很多教师讲课,严格按照自己精心预设的教案,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地讲,课堂中的每一步都必须按照教师自己预先设定的步调行走,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课堂是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也是必然的。“思维无禁区、课堂有纪律”,教师的思维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对动态生成的“意外”进行分析、利用,让突发“意外”成为“营养”大餐。“意外”并不可怕,正因为有了“意外”的发生,课堂才变得真实而富有活力。
  总之,减负提质,我们势在必行;减负增效,我们又任重而道远。我坚信,只要植根课堂,筑牢课堂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含金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考留给学生,就一定能在减负提质和“课堂革命”的道路上走出更多的精彩,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共鸣!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第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