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hatGPT管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思维

□哈云青

字数:1503 2023-02-26 版名:理论
  近期大火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Chat-GPT非常聪明。在和人类的对话中,它能准确理解人类提问的含义和语境,并用自然流畅的语言给出简洁的回答。它解决了此前许多所谓的人工智能产品使用中最大的痛点:听不懂也讲不出人话。在人类看来如此简单的一小步,对人工智能技术来说却足以成为一项里程碑,通往新时代的大门或将开启。
  相比以往出圈的人工智能产品,ChatGPT具有更加广泛的技术适用性。在经过特定场景接入、数据灌注和专项调试训练之后,它可以为教育者提供以下帮助:加强个性化培养,在数据支持下,人工智能可以跟学生共同成长,在不断熟悉个体学情的情况下,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贡献教育思路,为教育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参考设计方案,也可以为教育者改进教育方法出点子、提建议、担当顾问。辅助事务性工作,如给学生布置个性化作业、批改特定作业、生成评语等。增进家校合作,可以协助教育者同家长沟通,解决一部分咨询问题。
  由此可见,在未来教育有没有人工智能加持,会产生质的差别。未来教育者的信息化素养可能不再体现在对软硬件技术的熟悉运用程度,而是能否驾驭好一个人工智能助理。最近ChatGPT在高校的流行以及由之产生的争议说明,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超前,越来越深刻,教育也不可能永远滞后。教育工作者应当未雨绸缪,提前做好思想和行动的准备。
  首先,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尽管目前ChatGPT和它嵌入的“新必应”搜索引擎还有一定的上手门槛,但是很快我们就会有更多选择。在ChatGPT的刺激下,国内外各个互联网巨头纷纷加速了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和布局,有的还给出了时间表。未来数年内,更多更聪明的人工智能产品会走向市场,打入细分领域和应用场景,更加全面深入地服务人类的生活。这种趋势不以人类个体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越快建立起运用人工智能的新思维,就可以越早越多地享受到它带来的各种便利,并且减少问题的产生。
  其次,教育中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将超越能力训练。目前围绕ChatGPT产生的两大争议“大学生用它写作业应付老师”以及“人工智能将取代某些职业”,反映的实质其实是一样的,即当前人工智能在很大范围已经可以代替浅层次的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如果人类只满足于把一切工作交给人工智能来完成,那就等于把人工智能摆在和自己平起平坐的位置上,取代只是时间问题。当人工智能可以轻松完成信息检索、收集、整理和归纳,并给出流畅回答的时候,我们还能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分组讨论、汇总意见、上台发言吗?我们还能满足于现有的讨论问题和思维深度吗?显然不能。当前人工智能的价值在于给人类提供了更好的工具,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众多基础性的工作,因此,教育活动的重心也应当适时迁移,更加侧重对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训练,让他们不仅学会问问题,还要在求证过程中不断开阔思路、明确设想、深化思想,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从而得出更加贴近问题本质、更有价值的结论。
  第三,理性和批判将成为学习者的重要素养。作为一种工具,人工智能本身并没有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唯有使用者——人类——决定了工具产出内容的属性。因此,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得到了什么,更要关注他们为什么会那样使用人工智能,从学生的思维过程切入,给予认知引导。由于人工智能是从整个网络大数据中寻求依据,很容易受到宏观数据倾向的影响,因此实际上依然需要使用者作出主观的分析和判断,否则人们很容易得到趋同的意见,甚至是错误的结论。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未来,人工智能或许也将成为教师、学生以外的新一极,从教育目标、方法、手段和形式等方面不断形塑教育新形态。对教育者来说,人工智能是挑战,更是机遇。只有以积极的姿态学习锻炼新的思维和能力,才能无惧改变,在新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